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
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低。
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
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

河北行

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

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低。

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

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

注释:

  1. 为儒还:作为儒者回归。
  2. 戍沙连:守卫着沙地相连的边关。
  3. 雁阵:大雁飞行的行列。
  4. 羌笛怨:羌族的乐器,声音悲伤哀怨。
  5. 狼烟:边防报警时燃放的标志。
  6. 荞花:一种植物的花朵。
  7. 蓼水:一种植物的水。
  8. 嘐戛:象声词,形容鸟兽的叫声。
    赏析:
    这首《河北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在边境地区的生活和所见所闻。
    首句“为儒还解著征衣”,表达了诗人从儒者身份回归,需要更换军装,准备征战的情景。这里的“为儒”指的是做官或学者的身份,而“解著”则是指脱下或解除的意思。这一句描绘了诗人从文官身份回归到军人身份的转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
    接下来三句“远戍沙连白草齐。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低。”描绘了诗人在边关的所见所闻。其中“远戍沙连白草齐。”表现了诗人对边关荒凉景象的描绘;“雁阵不冲羌笛怨”则是通过羌笛声来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狼烟微认塞云低”则描绘了烽火台的烟雾与塞外的山丘相映成辉的景象。这几句通过描绘边关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中间四句“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进一步描绘了边关的地理环境和生活场景。其中“荞花露湿堆空堑”描绘了边关地区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的情况;“蓼水泓澄截古堤”则描绘了河流清澈,岸边的堤坝修整得整整齐齐的景象。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诗的内容,也增强了画面感。
    最后两句“渐近界河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则是对整个边关景象的总结和展望。其中“渐近界河分内外”描绘了诗人逐渐接近边界地区,开始感受到边境的复杂和多变;“野禽嘐戛路东西”则描绘了边境地区鸟类众多,叫声嘈杂的情景。这两句通过对边境地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首诗通过对边关地区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和战争背景的描述,展示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诗中的比喻和意象运用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