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字小而密,气放以逸。
措意婉而妍,神闭以全。
公固不以书名,盖无一而非天。
然则汪洋澹泊,一倡三叹,考之东坡先生之言,盖不特公之文为然也。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认真阅读诗歌内容,逐句翻译并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手法等,最后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此首诗是张耒对苏轼的一篇书牍文的评论文章。《宋史》本传载:“轼谪黄,过维扬,闻之,作书遗之。”(《宋史·苏拭传》)《九华帖》,即苏拭为九华山题写的《九华颂》。张文潜认为苏拭的文章虽然不是以文字名世,但字字都是天成,“一倡三叹”,有如汪洋澹泊。张文潜认为苏轼的文章与自己的文风相似,所以称自己为“公”。
译文:
字体虽小却紧凑,气韵飘逸而不拘束。
措意婉约而优美,神思内敛不外放。
苏轼不以书名传世,这大概是没有哪一个不出自天然造化。
既然如此,那么他的文章内容汪洋澹泊,一唱三叹,考察苏轼先生的言论,这大概不只适用于苏轼的文章,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章吧。
赏析:
这是一篇书牍文,张耒在文中评价了苏轼的文字风格,称赞苏轼的文章虽非以文字著称,却字字天成,自然天成,不拘谨于形式。同时他赞扬了苏轼的文章汪洋澹泊,富有韵味,一唱三叹。最后,他引用苏轼的观点,认为苏轼的文风不仅适用于自己的文章,也适用于其他文人的作品,以此表明苏轼的文风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从结构来看,全文由引言、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两句是对苏轼文字风格的总评,接着用“然则”一词转入正文,最后又以“结语”来收束全文。全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
从章法上来看,文章先写主体部分,然后以“然则”一句总结全文。这种写法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作者运用了比喻、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例如,“结字小而密”中的“小”字用来形容字的形态,“密”字用来描绘字体的特点。再如,“气放以逸”中的“放”字用来形容气韵的流畅自如。这些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