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风冷冷,西阁夜悄悄。
缺月吐半璧,独与太白晓。
缑山王郎子,粲若玉树皎。
纷纷哙伍中,特立负奇表。
清谈静炎燠,坚卧镇浮扰。
呼童高树栅,赤帻厌凡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和提示进行理解,最后进行赏析。
“北窗风冷”一句,点明环境氛围:寒冷的冬夜。
“西阁夜悄悄”一句,描写时间与地点:夜深人静。
“缺月吐半璧”,以月亮作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孤高不群的形象特点。
“独与太白晓”一句,运用典故:李白号太白。诗人以李白天马行空的豪迈形象自况。
“缑山王郎子”,运用典故:西汉方士王乔学道成仙,骑鹤上升,后人因称学道求仙的人为王乔。王郎子指王乔。诗人以王乔自况。
“粲若玉树皎”,用“玉树”比喻自己的才貌超群,光彩照人。
“纷纷哙伍中,特立负奇表”两句,写众人之中,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有独立不群之志。
“清谈静炎燠”,运用典故,意谓自己清谈时能够消弭暑气。
“坚卧镇浮扰”,运用典故: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手下当官。一天,他到黄祖家去。正赶上黄祖宴请宾客,大家都很快乐,唯独祢衡不高兴。酒过三巡,黄祖问:“你为什么不喝酒?”
祢衡说:“我恨这浑浊的社会,所以喝酒。”
黄祖大笑说:“你是大汉臣,却这样讲!”
祢衡说:“我是汉朝的忠臣,你才是汉朝的乱臣呢!”说完拂袖而起离开了宴会。祢衡的傲岸之气令人钦佩。诗人以祢衡自喻,表明自己虽处乱世但心向光明。
“呼童高树栅”句,诗人要孩子把自己拉上树栅,以免被飞鸟惊吓。
“赤帻厌凡鸟”句,运用典故:东晋时期,王羲之在山阴乘着下雪天,见几上有一碟熟鸡头,因玩赏不已而忘了归家,直到日暮回家后,妻子问他怎么晚了才回来,王羲之解释说他在雪地上拾到一只煮熟了的鸡头,正想拿回去给孩子们吃,忽然想起这是邻居家小孩常玩的东西,于是便把它放回原处。他的妻子对此很不理解,说:你既然那么喜欢这鸡头,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回去呢?王羲之回答说:正因为这鸡头是邻居家的,我才不能随便拿走它。后来人们就用“王右军弃外孙”的故事来比喻有德之人不会贪图别人的东西。诗人说自己虽然身处污浊的环境但并不沾染世俗的习气,洁身自好。
【答案】
次韵王子钦
北窗风冷冷,西阁夜悄悄。缺月吐半璧,独与太白晓。缑山王郎子,粲若玉树皎。纷
纷哙伍中,特立负奇表。清谈静炎燠,坚卧镇浮扰。呼童高树栅,赤帻厌凡鸟。
译文
北屋的窗子透进寒风,西阁的晚上一片寂静。残月像一块半截的玉璧一样挂在天空,照亮了整个夜空,也照亮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缑山的王郎子(王子),他的才貌如玉树一样皎洁。众人在混战中各自为战,只有我独自坚守自己的志向。我的清谈足以消弭酷暑。我在树下高卧,让烦乱的人们无法找到我。我的孩子叫我把树栅栏拉起,免得他们被惊走。我把帽子摘下来,只留光光的头颅,不怕飞鸟来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