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霜晓寒,冠盖满衢路。
诏书日边到,使君朝天去。
攀车愿公留,稚耋纷无数。
信哉慈父母,赤子中心慕。
七州浙江东,此邦亦蕃庶。
使君手拊摩,白发缘汝故。
明时急良猷,此行那能驻。
眷眷公岂忘,江城一回顾。
【注释】
①鼓声霜晓寒:指清晨,鼓声响起,霜露已降。
②冠盖:指显贵的官员和随从。
③诏书:皇帝的命令或圣旨。
④使君:对刺史的尊称。
⑤攀车:拉着车子上朝,表示不愿离去。
⑥稚耋:儿童和年老的人。
⑦慈父母:慈爱的父母。
⑧蕃庶:繁多,众多。
⑨抚摩:抚摸,摩挲。
【赏析】
此为送别诗中的名篇之一。沈虞卿(?-857),字子高,吴兴(今浙江湖州德清)人。曾任台州刺史、御史中丞等职。这首诗作于天宝六载(747),是诗人在送沈虞卿入长安赴任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前四句写饯别的场景。“霜晓寒”三字点明时间,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冠盖满衢路”,用典,《左传》襄公十四年:“郑人相惊以盗,……皆登城而望之,曰:‘盗至矣!’……城门不闭,……众皆奔,自北门及东门,及其郊。”可见“百官”多,而“冠盖”即指百官,所以沈虞卿的“冠盖满衢路”,正与郑人所见相同。“诏书日边到”一句,用典。汉代有诏告天下的制度,诏书由中央发出,称为“日旁”。所以沈虞卿的“诏书日边”也同郑人所云一样。这两句写饯行场面,渲染了送别的悲凉气氛。
“使君朝天去”以下六句,写沈虞卿离杭赴京的情景。“使君”,即沈虞卿,因他在杭州任职,故称使君;又因为诗人对他有很深的情谊,故称他为“使君”。沈虞卿辞别后,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送行。他们“攀车愿公留”,希望沈虞卿留下来再干几年。“稚耋纷无数”,指男女老少都来送行。“信哉慈父母”,是说沈虞卿是老百姓的慈爱父母。“赤子心慕”,是说老百姓们怀念他的恩德,就像赤子之心向往光明一样。
以下六句写沈虞卿在杭州所做政绩,以及人们对他的思念。“七州浙江东,此邦亦蕃庶”。“蕃”,繁盛的意思。“浙江”,指钱塘江,钱塘江流经浙江,所以这里泛指南宋。沈虞卿在杭州任职期间,治理得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使君手拊摩,白发缘汝故”。这句说沈虞卿在临别之时,用手抚摸着头发,这是为了安慰百姓。“使君手拊摩”是沈虞卿的实情,而老百姓则把这种感情归之于沈虞卿的头发,这就给诗句增添了新的含义。“明时急良猷”,意即当今盛世急需贤能之士。“此行那能驻”,意思是这次远行怎么能停留呢?“公岂忘”,意思是您难道不会惦念我们吗?“江城一回顾”,是说沈虞卿离开杭州后,时时回头遥望这座美丽的城市。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沈虞卿是位很有才能的地方官吏,在杭州任职期间,他治理有方,深得人民拥戴。诗人对他的离别感到十分惋惜,因而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全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