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湖山把一麾,当年吏部只吟诗。
平章功业如今许,弃了吟诗选得碑。
【注释】
登岳阳楼 其三: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其一)。
坐拥湖山把一麾:坐在岳阳楼上,环视着洞庭湖和君山。麾:古代的一种仪仗用具,引申为指挥的意思。
当年吏部只吟诗:当年在吏部做官,只懂得吟诗作赋。
平章功业如今许:平心而论,如今已经可以肯定了。
弃了吟诗选得碑:放弃了吟诗的闲情逸趣,去写碑文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岳阳楼的凭吊之作。前二句写登临岳阳的感受,后二句写自己弃诗就文的情怀。“坐拥湖山”四句,从眼前景色联想到历史往事,由今及昔,抒发感慨。
首句“坐拥湖山”,点出凭吊岳阳楼的缘由。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他环视四周,但见湖上波平浪静,岸边绿树成荫。“湖山”二字概括了他所见之景象,也暗示出他此刻心情的愉悦。“把一麾”三字点出诗人的身份。据《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瑜曾受孙权之命,都督南郡事,领兵数万。“一麾”,即指挥、率领之意。“当年”,即指诗人当年任南司时。此时诗人已远离官场多年,所以此处说他“只吟诗”。
次句“当年吏部只吟诗”,是对第一句“坐拥湖山”的具体解说。“只吟诗”,意谓那时他专心致志于吟诗作赋,不问世务。“吏部”,指当时掌管官员任免事务的部门;这里借指诗人的官职或仕途。“吟诗”,即作诗、咏诗。“只”“只知”等字眼,都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自豪感。
颈联两句,由眼前景色联想历史往事,由今及昔,抒发感慨。“平章功业如今许”,意为如今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份量,已是足够了。这是对第三句“弃了吟诗选得碑”的解释。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在这里巧妙地用典,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据《旧唐书·杜审言传》载: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中宗被武三思毒死,韦后欲立武三思之子武崇训。杜审言上书力谏,认为:“天子生长深宫,人臣岂可干政!”武三思怒,诬奏审言诽谤先帝,贬为吉州司马参军。后来武则天召他还朝,任用他为国子监主簿。杜审言一生不得志,郁郁不得志,所以他有诗道:“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此联就是他在吉州司马参军时写的。“弃了吟诗”,意谓放弃吟诗的乐趣,而去从事撰写碑文之类的工作。“平章功业如今许”四字,表明诗人此时已无复当年之雄心壮志。这也正是他对当年仕途失意的痛悔之情的流露。
尾联两句,抒发自己弃诗就文的情怀。诗人在官场失意之后,终于潜心研究起文学艺术来。他以饱蘸激情之笔,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秋兴八首》、《三大礼赋》等。《三大礼赋》是为祭奠唐太宗李世民而作的。据《旧唐书·杜审言传》载:太宗即位之初,朝廷大臣纷纷上表庆贺。其中张说献上了一篇颂扬的文章,称颂皇帝功德,一时之间,传诵京城,成为人们争相仿效的范文。然而杜审言却认为这篇文章“辞不入理而趋切”,“乃改其稿”,重新撰文,并亲自起草了这篇《三大礼赋》。可见诗人并非一般地沉溺于诗词歌赋中。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祖籍襄阳(今河南禹州)。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避安史之乱,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途中。后人辑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