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忽逢晦,悲秋竟若何。
破羌无妙略,中圣有狂歌。
世味羞尝鼎,心源欲静波。
由来麋鹿性,幽兴满烟莎。

【注释】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里借指七月。

中圣:指唐玄宗李隆基。《旧唐书·列传》说:“开元中,上好诗,有集百卷,号曰《乐府诗集》,所制乐词,皆述以事,谓之《忆秦娥》。每岁正月望日、八月十五中秋节,与宰相宴曲江池子上,必召太乐官属,即席赋诗。”

麋鹿性:指人本性。语出《庄子·刻意》:“真性不审,正获而福,则暴戾恣睢矣。其气熏天,则上走离位矣。”

赏析: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点题,写诗人在七月的晦日(阴历七月最后一天)忽然遇到一个“晦”字,感到意外,不禁悲伤起来。次句紧接“悲秋”,抒发感慨。三、四两句用典,写诗人感叹没有妙略破羌之才,而只能狂歌于中圣。五、六句写自己不愿品尝世间的美味,只想心源静波,寄情山水之间;同时,还暗喻自己像麋鹿那样本性难改,隐居深山的愿望。末联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