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造初无私,物自生殊异。
丛丛路傍草,枝叶一何悴。
行人或陵践,牛羊肆残毁。
纵能胜疾风,厥害还遭值。
瞻彼山中兰,孤芳常茂遂。
馨香动君子,采撷远而至。
须知得失间,所托惟其地。
呜呼儒衣冠,如何不尚志。
【注释】
路傍草:路边的野草。
洪造初无私:洪造,即洪水。洪水到来时,草木丛生,没有区别。这里以“洪水”比喻自然生长的规律。
物自生殊异:万物各自按照自然的规律生长,形态各异。
丛丛路傍草,枝叶一何悴:路边的草丛丛地长着,它们的叶子多么憔悴啊!
行人或陵践,牛羊肆残毁:有行人践踏,牛马破坏。
纵能胜疾风,厥害还遭值:纵使能够经得起急风的侵袭,它的伤害还是难免的。
瞻彼山中兰,孤芳常茂遂:看看山中兰花,独自芳香而茂盛。
馨香动君子,采撷远而至:香气四溢,感动君子,他们不远万里而来采摘。
须知得失间,所托惟其地:要知道成败之间的关键所在,关键是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呜呼儒衣冠,如何不尚志:唉!那些儒雅之士,为何不崇尚志向呢?
【赏析】
这首诗是《拟古》,用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对比路边草丛与山上兰花的生长状态,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适应环境对于生存的意义。
首联“路傍草”和“物自生殊异”,直接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的自然生长状态,暗示了万物各有其道,无需人为干涉。这种观点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诗人将焦点转向人类行为,通过“行人或陵践,牛羊肆残毁”展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这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行为后果的思考,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第三联“纵能胜疾风,厥害还遭值”进一步强调了尽管人类可以抵抗自然灾害,但终究会受到其影响。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悲观态度。
第四联“瞻彼山中兰,孤芳常茂遂”则转向自然界中的植物,通过兰花的生长状态来象征人的品质。诗人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保持独立品格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最后两句“须知得失间,所托惟其地”总结了全诗,强调了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提醒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环境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篇哲学性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