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易陶彭泽,忧思庾义城。
风流扫地尽,诗句识馀情。
往者不再作,前贤畏后生。
君言得意处,此意少人明。

【注释】

和答李子真读陶庾诗:李子真读了陶渊明的《庚桑》和庾肩吾的《咏怀》,我作诗回答他。乐易: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陶彭泽: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晋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有“隐逸诗人”之称。

忧思:思念。庾义城:庾肩吾(公元471年—公元546年),字开府,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南朝诗人。

风流扫地尽:指陶渊明的诗风已荡然无存。风流:指陶渊明诗文中的自然美。扫地尽:完全消失。诗句识馀情:指陶渊明的诗歌中还保留着一些对世俗生活的情感。识:识别、领悟。

往者不再作: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再作。不再作:不能再做。前贤畏后生:以前的人害怕后来的人。

君言得意处:你所说的得意之处。此意少人明:这种意思很少有人能明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与好友李子真对话之作。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和诗。在古代,人们常以唱和的形式交流思想感情,所以这类作品也称为唱和诗。本篇所吟唱的内容是李子真读陶诗的心得感受,而作答者则用陶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句写李子真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到陶诗之美;次句写陶渊明之诗已成陈迹,其风格已为人所遗忘;三句写陶诗虽已消亡,但其中仍有余绪可寻;四句写自己与李子真观点相同,都认为陶诗中尚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全诗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层次分明。首二句,以问代答,点出李子真读陶诗的感受。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之意,进一步阐述自己的看法。五、六两句,再次强调两人看法一致,并以“此意”二字领起,收束全诗。

全诗语言平实,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善于运用典故,如用“乐易”、“忧思”来比喻陶、庾二人的诗风;又用“前贤畏后生”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如“君言得意处”一句,既表达了自己对李子真读陶诗见解的欣赏,也暗示了两人对陶诗评价的高度一致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