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诵招魂招屈平,只应沉恨隔浮萍。
著骚直以尸为谏,亡楚如何醉不醒。
像虎空悬青艾束,辟兵难望彩丝灵。
凭君一激沅湘水,净洗中原血铠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我们读懂诗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内容,最后结合诗句的手法来赏析,注意分析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高诵招魂招屈平,只应沉恨隔浮萍”,意思是:大声诵读《招魂》,招来屈原;但只是隔着浮萍,无法与屈原相会。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也暗含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骚直以尸为谏,亡楚如何醉不醒”,意思是:写《骚》时就像把尸体当作谏言一样,而楚国已亡,你为何还醉而不醒?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亡的痛心疾首。

“像虎空悬青艾束,辟兵难望彩丝灵”,意思是:想象中的猛虎被悬挂着青艾草,想用它驱除兵祸也是枉然,想要依靠彩绸去驱赶战乱也是徒劳无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哀伤。

“凭君一激沅湘水,净洗中原血铠腥”,意思是:请君为我激荡沅湘流水,让它冲刷掉中原的血迹。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答案】

译文:

高诵《招魂》《离骚》,仿佛屈原在向我招手;但我只能隔着浮萍,与他不期而遇(或:我对着屈原的遗容)

啊,你生前作《楚辞》,真是直抒胸臆,像把尸体当谏言!如今楚国已经灭亡了,你还醉生梦死,不觉得惭愧吗?

我想象着那猛虎被悬挂着青艾,想要用它驱除兵祸也是枉然;想要依靠彩绸去驱赶战乱也是徒劳无功。

请君为我激荡沅湘流水,让它洗去中原的腥风血雨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忧思。

首句点明重阳时节,并借古人之酒杯来浇胸中块垒。诗人通过高声诵读《招魂》及《离骚》两篇,似乎见到了屈大夫的身影,他正与自己一起遥想楚国故都。然而,面对现实,诗人不禁感叹:屈大夫虽然忠贞,但他却只能在汨罗江上徘徊,而不能重返故国,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愿。诗人的这种感慨,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

次句直接抒发了这种忧虑之情。诗人说,屈原的遗体就象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水面上,使得汨罗江的水波汹涌澎湃,波涛翻滚。这是在说,屈原的冤魂还在,他的爱国热情仍在燃烧,他的忠诚之心并未泯灭。但是,由于小人当道,奸佞当权,屈原的理想无法实现,他的抱负无法施展,他的忠魂不得解脱。所以屈原只能选择沉入汨罗江底。诗人将这一悲剧归因于屈原自身,也归因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四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屈原的崇敬之情。诗人说,屈原作《离骚》时,就像是把自己的肉身作为直言劝谏的凭证,希望国君能够听从他的忠告。然而,楚国已经灭亡了,屈原却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不能醒悟过来。这里可以看出屈原的耿耿忠心与诗人自身的无奈。

五、六句是对前两句的延伸。在诗人的想象中,一只凶猛的老虎被悬挂着青艾草,试图用它来驱除兵祸,但终究无济于事。同时,诗人又想到,尽管人们希望通过五彩斑斓的丝线来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太平,但这一切也是徒劳无用的。

最后两句则集中表达了诗人的心声。他认为只有让沅江和湘江的水波激荡起来,才能洗净中原大地上的血腥和污秽。这里既表现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全诗情感充沛、意蕴深广,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虑与关切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