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别师门,十日留函丈。
所问与所知,安得回赐放。
孰为驱之去,兹行定焉往。
倦马苦陂陀,白鸥思渺莽。

发衡州后怀使君刘先生

四年别师门,十日留函丈。

所问与所知,安得回赐放?

孰为驱之去,兹行定焉往?

倦马苦陂陀,白鸥思渺莽。

注释:

  1. 发衡州:离开衡州。
  2. 四年别师门:离开师门已经四年了。
  3. 十日留函丈:十天留在朋友家招待你。
  4. 所问与所知:你所问的和我知道的。
  5. 安得回赐放:怎么能得到回复和奖赏。
  6. 孰为驱之去:谁驱使我离去。
  7. 兹行定焉往:此次出行去哪里。
  8. 倦马苦陂陀:疲惫的马在水边艰难地移动。
  9. 白鸥思渺莽:白鸥思念着无边无际的海洋。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离开衡州后写给他的老师和朋友刘先生的。诗中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这次出行目的的思考。

第一句“四年别师门”,诗人回忆了四年前离开师门的情景,表达了对师门的深深眷恋。这里的“师门”指的是老师所在的学校或家族。

第二句“十日留函丈”,诗人在这里表达了感谢之情,因为十天里他得到了刘先生的热情招待。这里的“留”表示停留、逗留的意思,“函丈”是指古代的一种座位,用来形容刘先生待客之热情。

第三句“所问与所知,安得回赐放?”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他想问的事情和他已知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得到回复和奖赏呢?这里的“回赐”可以理解为回应和奖赏,而“放”则可能表示释放或者宽恕。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没有得到回应和奖赏的不满和疑惑。

接下来四句,诗人开始思考这次出行的目的和方向。“孰为驱之去,兹行定焉往?”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谁驱策他离开了这里?这次出行他应该去哪里呢?这里的“孰为”可以理解为谁是谁,而“兹行”则是指这次出行。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他对未知方向的迷茫和对未来旅途的期待。

最后两句“倦马苦陂陀,白鸥思渺莽。”则是诗人对这次出行的感受进行了描述。这里的“倦马”可以理解为疲惫的马匹,象征着诗人身心俱疲的状态;而“白鸥”则代表着自由、无拘无束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自己的无奈。同时,“思渺莽”也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和对自由的渴望。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离别、期待、迷茫和自由等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