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为徐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正在寻找游览的诗句,而知府寺簿先生给了他一些佳句。于是他就按照这些佳句的风格,用自己的方式来创作了这首诗。

兹因谋道来:我现在是为了寻求诗歌之道而来的。
不为看山新:不是为了欣赏新的山景而来。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虽然眼前的山景很新鲜,但画中的古人却依旧如旧。这里的“图画”指的是古代文人的作品。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我在空无一人的亭子中度过了十天,想去外面散步几次。这里的“留”和“出”都是指停留的意思。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隔着江面的树木参差不齐,低头看着栏杆上的水波闪着粼粼波光。这里的“差差”和“粼粼”都是形容词,形容江面的景象。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最终通过席间的交谈,我才得以洗涤心中的尘埃。这里的“藉”是借助的意思。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何况我乘坐着篮舆行走,攀爬着陡峭的山岩。这里的“篮舆”是一种轻便的车辆,可以载着人爬山。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因此我知道竹子象征着使者的身份,它并不逊色于那些生活在山间的人。这里的“竹使符”是指古代官员出行时用的竹简,上面写着官员的名字和职务。
世人何不察:为什么世人不能明察秋毫呢?这里的“察”是观察的意思。
百伪嫌一真:无数的虚伪让人难以分辨真实。这里的“伪”是虚假的意思。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而我这样的人,只能艰难地前行。这里的“孤拙者”是指作者自己。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听到别人的话语时,我总是认真倾听;收到书信时,我总是仔细阅读。这里的“矻矻”和“频频”都是形容声音和动作的词。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现在的先生已经是徐州知府了,而我只是欧阳修的朋友之一。这里的“今”是指现在,“愚非欧阳陈”是说我并不是欧阳修的朋友。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希望能够通过诗歌来互相唱和,让皇帝的诏书永远不会被遗忘。这里的“唱酬诗”是指相互唱和的诗歌,“诏无泯”是指皇帝的诏书不会被遗忘。
整首诗通过苏轼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处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