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翁守南康,政成有馀暇。
驾言山之中,于日非聊假。
紫霄作重阳,白鹿见图画。
闻之几向风,恨不款段跨。
今年五溪归,迩日三湘役。
先生喜其至,舍以江亭阔。
频能枉高轩,人骇非重客。
那知先生意,于此自为德。
兹日复何日,休沐著甲令。
先生重过之,俱款石鼓胜。
西溪命题字,东岩俾开径。
既除古莓苔,又索贤名姓。
已焉兴未休,棹舟放中流。
西风未却暑,一雨方回秋。
僧坊远莫至,隐墅近得留。
宁同岘山辈,不异舞雩游。

闰七月二十日,侍知府寺簿先生为石鼓山向园之游。

晦翁守南康,政成有馀暇。

驾言山之中,于日非聊假。

紫霄作重阳,白鹿见图画。

闻之几向风,恨不款段跨。

今年五溪归,迩日三湘役。

先生喜其至,舍以江亭阔。

频能枉高轩,人骇非重客。

那知先生意,于此自为德。

兹日复何日,休沐著甲令。

先生重过之,俱款石鼓胜。

西溪命题字,东岩俾开径。

既除古莓苔,又索贤名姓。

已焉兴未休,棹舟放中流。

西风未却暑,一雨方回秋。

僧坊远莫至,隐墅近得留。

宁同岘山辈,不异舞雩游。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在南康任知府期间所作的一首纪游诗,描写了作者游览石鼓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向往。

诗人描述了自己作为知府在南康任职的情况。他说,“晦翁守南康,政成有馀暇。” 意思是说,这位名叫晦翁的人(可能是他的朋友或上司)正在南康担任知府,因为政绩卓越而有余暇时间。这里,“晦翁”可能指的是苏轼的好友、时任南康知府的张商英。

诗人转向描述自己的游览经历。“驾言山之中,于日非聊假。” 这里的“驾言”可以理解为“驾到”或“来到”,表示诗人已经到了这个叫做“山之中”的地方。而“于日非聊假”则暗示着这次游览并非仅仅是为了消磨时光或是暂时的停留,而是为了真正地领略这个美景。

诗人描绘了他在“紫霄作重阳,白鹿见图画。”中的所见所感。这里的“紫霄”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山峰或者是某种特定的景象。“白鹿见图画”则是说,他看到了一个白鹿出现在画作中,这可能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或者是某种美好的象征。

诗人表达了他对这次旅行的感受和期待。“闻之几向风,恨不款段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这个地方有着很多美丽的风景,他几乎要忍不住骑马奔过去观赏。然而,“恨不款段跨”则是说他非常希望能骑着马直接跑过去,而不是只能远远地欣赏。

诗人描述了他到达石鼓山后的情景。“今年五溪归,迩日三湘役。”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今年的五溪已经回来了,最近的三湘也结束了任务。这里可能是在说,由于公务繁忙,他无法长时间逗留在这里。然而,“先生喜其至,舍以江亭阔。” 却是说先生非常高兴他能来这里,并特意为他准备了宽敞的江亭。

诗人再次强调了他的游览体验。“频能枉高轩,人骇非重客。” 这里的“枉高轩”可以解释为“枉驾光临”,意思是说先生亲自来到他的住处。而“人骇非重客”则是说,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客人,但他的到来还是让周围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诗人描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那知先生意,于此自为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并不知道先生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但在他看来,这正是先生的一种美德。这里的“德”可能指的是先生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

诗人继续描绘了他游览时的场景。“兹日复何日,休沐著甲令。” 这里的“兹日”可能是在说某个特定的日期或者日子,而“休沐著甲令”则是说在这一天,他有休假的权利,可以穿着盔甲去游玩。

诗人再次强调了他的游览体验。“先生重过之,俱款石鼓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生再次来访此地,大家都很高兴地一起欣赏石鼓山的美丽景色。这里的“俱款石鼓胜”可能是在说大家共同享受了这个美好的时刻。

诗人描绘了他在西溪和东岩的经历。“西溪命题字,东岩俾开径。” 这里的“命题字”可能是在讲述他们在西溪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书法创作,而“开径”则是在说他们开辟了一条通往东岩的道路。这两项活动都是他们在游览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有趣且富有创造性的事情。

诗人描述了他游览时的感慨。“既除古莓苔,又索贤名姓。” 这里的“除古莓苔”可以解释为清除古老的青苔,而“索贤名姓”则是在寻找那些有才华的人的名字。这两句诗似乎是在说他在游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隐藏的美景,这些美景被岁月的痕迹所掩盖,需要他去发现和欣赏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些有才艺的人,他们的名字也被记录在册。

诗人表达了他对这些美景和人才的赞美之情。“已焉兴未休,棹舟放中流。” 这里的“已焉兴未休”意味着他已经感到了兴奋和满足,但内心仍然渴望更多的探索和体验。而“棹舟放中流”则是说他正乘坐船只在湖面上行驶,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诗人描述了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感受。“西风未却暑,一雨方回秋。” 这里的“西风未却暑”可以理解为西风并没有驱散炎热的暑气,而“一雨方回秋”则是指一场雨之后秋天的气息更加明显了。这两句诗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于天气变化的感叹和对季节更迭的感悟。

诗人描述了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境。“僧坊远莫至,隐墅近得留。” 这里的“僧坊远莫至”可以解读为远离寺庙的地方难以到达,而“隐墅近得留”则是说靠近别墅的地方容易找到。这两句诗可能是在描述他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

诗人描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宁同岘山辈,不异舞雩游。” 这里的“岘山”是一处著名的景点,而“舞雩”则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诗人通过比较自己和古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行为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