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岩如许深,中乃一物无。
非仙莫能幻,故即岩之呼。
何代有禅衲,孑焉寄褐蒲。
名字不可考,种松今欲枯。
我来值雪后,阴崖尽成晡。
茶罢摄衣起,巾车问前途。
前冈云气敷,后岭两脚暗。
宵安礼贤枕,蚤赴天心饭。
奔驰亦云极,憩息宁恤暂。
自犹厌登车,况乃躬负担。
行年甫三十,道里遍千万。
怀哉坐一饥,使我历诸患。
长卿病故多,次山仕真漫。
盍整旧诗书,归欤老山涧。
仙岩道间
兹岩如许深,中乃一物无。
非仙莫能幻,故即岩之呼。
何代有禅衲,孑焉寄褐蒲。
名字不可考,种松今欲枯。
我来值雪后,阴崖尽成晡。
茶罢摄衣起,巾车问前途。
前冈云气敷,后岭两脚暗。
宵安礼贤枕,蚤赴天心饭。
奔驰亦云极,憩息宁恤暂。
自犹厌登车,况乃躬负担。
行年甫三十,道里遍千万。
怀哉坐一饥,使我历诸患。
长卿病故多,次山仕真漫。
盍整旧诗书,归欤老山涧。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仙岩”为题,描述了诗人在仙岩道间的所见所感。
第一句“兹岩如许深”,描绘了仙岩的深邃与神秘。这里的“兹岩”是指诗人眼前的仙岩,它深深吸引了诗人的目光。接着,第二句“中乃一物无”,表达了仙岩内空无一物的意境。这两句话共同构成了对仙岩的独特描写,展现了其神秘而深远的美。
第三、四句“非仙莫能幻,故即岩之呼。”揭示了仙岩之所以如此美丽,是因为它是神仙幻化的化身。这里的“呼”字,既指仙岩本身,也暗示着仙人的存在。诗人通过对仙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第五、六句“何代有禅衲,孑焉寄褐蒲。”则转向了仙岩周围的环境。这里提到了禅衲和褐蒲,它们分别象征着佛教的袈裟和草鞋。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宗教的尊重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宗教信仰的普遍态度。
第七、八句“名字不可考,种松今欲枯。”则进一步展开了对仙岩的观察。这里提到了名字和种松两个元素,它们都与仙岩有关。然而,由于名字无法考证,因此只能通过种松这一行为来感受仙岩的风貌。同时,“今欲枯”这一词语也暗含了岁月流转、世事变迁的意味。
随后,第九、十句“我来值雪后,阴崖尽成晡。”则转入到了诗人自己的感受之中。这里描述了自己在仙岩雪后的所见所闻。雪后的天空更加幽静,而阴崖上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也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第十一、十二句“茶罢摄衣起,巾车问前途。”则转向了对未来的展望。这里提到了茶水和旅途的准备,暗示着诗人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然而,尽管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诗人却并不感到畏惧或不安。相反,他反而期待着这次旅行能够带给他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第十三至第十八句“前冈云气敷,后岭两脚暗。”以及“宵安礼贤枕,蚤赴天心饭”等句子则从侧面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这些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些描绘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仙岩道间的景色、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