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从迫窄因山转,喜见临歧释子庵。
野茗柏香俱不恶,老松高竹更相参。

路从迫窄因山转,

喜见临歧释子庵。

野茗柏香俱不恶,

老松高竹更相参。

注释:

  1. 路从迫窄因山转:形容山路狭窄,只能沿着山势蜿蜒前行。
  2. 释子庵:僧人居住的小屋。
  3. 野茗柏香俱不恶:指野生的茶叶和柏木散发出的香气都很美好。
  4. 老松高竹更相参:高大的老松树和翠绿的竹子交织在一起,相互衬托。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对李袁州绝句七首中的第二首的次韵之作。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首句“路从迫窄因山转”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崎岖和狭窄,以及随着山路的蜿蜒,景物也随之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体现在视觉和听觉上。在狭窄的道路上行走,人们只能看到周围的山峦和树木,而远处的风景却无法一览无余。同时,山路的狭窄也使得声音变得低沉而悠扬,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喜见临歧释子庵”表达了诗人对释子庵的喜爱之情。释子庵是一座供奉僧人的庙宇,其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青翠欲滴的竹林。当诗人走到寺庙附近时,他看到一座小小的庙宇掩映在树木之间,仿佛是山林中的一块净土。这种宁静的氛围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第三句“野茗柏香俱不恶”,“野茗”指的是野生茶叶,而“柏香”则是指柏木散发出的香气。这两种香气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首诗中,这两种香气被用来营造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最后一句“老松高竹更相参”,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老松和高竹都是自然界中的常客,它们生长在山间的岩石上或河边的泥土里。无论是高大挺拔的松树还是高耸入云的竹子,它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精神。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