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越,君在吴,携书邀我游西湖。
我还吴,君适越,遥忆三江共明月。
明月可望,佳人参差。
与君携手西湖上,相思空诵停云诗。
知君去扫严陵墓,祗把清樽酹黄土。
浮云茫茫江水深,感慨空劳吊今古。
孤山山下见陈实,连骑东来踏春色。
湖边千树花正繁,莫持春风吹雪白。
有酒如渑,有肉如陵。
鼓赵瑟,弹秦筝。
与君长醉不用醒,何如千秋万岁名。

【注释】

越:今浙江、福建一带,古时为吴越之地。

携书:指携带书信。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名胜风景区。

三江:指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河。

停云诗:即《停云篇》,南朝梁萧纲所作的一首五古。

清樽:清酒的酒杯。

浮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严陵:东汉末年著名隐士严光的故乡。

陈实:即陈蕃,字仲举,东汉时期人。

赵瑟:指瑟乐器。

鼓瑟:弹奏瑟琴。

千秋万岁名:意谓永远留传千古,名垂不朽。

渑(mián):水名,在陕西华阴市附近。

肉:这里代指南方的特产。

陵:这里指美味佳肴。

鼓赵瑟,弹秦筝:指演奏乐器。

鼓赵瑟:用瑟琴演奏乐曲。

弹秦筝:用秦筝弹奏乐曲。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赠给友人的一首七绝。诗中通过描写与朋友离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句“我在越,君在吴,携书邀我游西湖”,描绘了两位朋友分别在两地的场景。李白在越地,而友人在吴地,他们通过书信邀请对方一同游览西湖。这里的“越”、“吴”二字,既指地理位置,又暗含了两人相隔遥远的情感。

第二句“我还吴,君适越,遥忆三江共明月”,则进一步描绘了二人分别后的心情。李白回到了吴地,而友人则前往越地。两人虽然相隔遥远,但都时常怀念着彼此的陪伴,共同欣赏着三江之月的美丽景色。这里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淮河这三条大河,象征着友谊的永恒和美好。

接下来的两句“明月可望,佳人参差”,则表达了两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尽管月亮高悬夜空,照亮大地,但他们却难以见到对方的踪影。这种距离感和相思之苦让诗人不禁感叹道:“与君携手西湖上,相思空诵停云诗。”在这里,诗人将与友人共游西湖的场景与对友人的思念结合起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痛苦。

接下来的句子“知君去扫严陵墓,祗把清樽酹黄土”,则是诗人得知友人即将离开的消息后的反应。他得知自己要前往越地扫墓,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失落。他将自己的清樽酒向黄土祭奠,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里的“扫严陵墓”指的是古人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悼念故人。诗人通过这个细节,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对别离的痛苦。

接下来的几句“浮云茫茫江水深,感慨空劳吊今古”则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看到浮云漫漫、江水滔滔,不禁感叹时光易逝、人事已非。这种感慨让他不禁想起那些逝去的往事和故人,使他更加感慨万分。这里的“浮云”象征着变幻莫测的世事,而“江水”则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对这两种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事变迁的无奈。

最后一句“孤山山下见陈实,连骑东来踏春色”则是诗人在见到陈实时的情景描述。他看到陈实骑着马从孤山上下来,一路向东而来,脚下踏着春天的美景。这里的“孤山”指的是杭州的一个著名景点,而“陈实”则是指陈蕃,他是东汉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诗人在见到陈实时,不禁想起了他的才华和品德,同时也感叹时光的变迁和人事的更替。这里的“踏春色”则描绘了陈实骑马踏青的景象,寓意着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希望。

最后两句“湖边千树花正繁,莫持春风吹雪白”,则是诗人在湖边赏花时的情景描写。他看到湖边成千上万的树木盛开鲜花,色彩斑斓、香气扑鼻。然而,他也注意到这些花朵中的许多都已经被风雪摧残,变得洁白无瑕。这里的“花正繁”形容花朵盛开的景象,而“莫持春风吹雪白”则是诗人对花朵被风雨摧残的命运的感叹。这里的“春风”象征生机和活力,而“雪白”则代表了凋谢和消亡。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整首诗以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别离和生命的独特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