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甘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鸣飞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
《雪窦游志》:山水游记的韵味
岁月流转至癸巳春暮,我踏足浙江奉化西侧,那被诗人邓牧所钟爱的雪窦山,其景致之胜,堪称诸山之冠。在这一年春日的暮色中,我踏上了寻觅美景的脚步,期待与自然之美有个不期而遇的邂逅。
廿四日的清晨,我从石湖扬帆启程,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行进,舟行二十五里后抵达北堰,然后顺流而下,直至江口。江水在此处九折回旋,直至到达江口。在江水的引领下,我们转向西行,一座巍峨的大桥横亘溪流之上,桥下的水面上覆满了栋宇。自桥下穿行于小溪之上,九折之后终于抵达泉口。沿途的水路舟楫往来不息,随波逐流,时起时伏,如同人生的潮起潮落,瞬息万变。如果不是非必要时人力牵挽,行走其中定会感到劳顿和迟缓。
初抵“仙人岩”时,巨石临水,似有人坐垂踵,令人遐想无限。再往后便是传说中的“金鸡洞”,据说凿石破山,一只金鸡展翅飞翔,不知何年何月。
随着水势变得湍急,船儿难以前行,于是我们改为陆行。行走六七里地后,便抵达药师寺。此寺庙背依着紫芝山,僧侣众多且好学不倦,与世俗之府迥然不同。
夜宿于此,静听寺内诵经声,那是一阵阵悠扬的梵音,让人如入诗画之中。
次日,沿溪而行,愈发深入山腹,涉过溪水,四周山峦环绕,远眺白蛇蜿蜒而下赴大壑。山野间的桑畦麦陇,高低错落有致,田家隐匿竹树之间,樵童牧竖穿梭其间,一派生动和谐之景象。然而欲问此地所历之名,却发现行者朴野,对吴语不甚了解,有时勉强应诺,有时答非所问,但即便如此,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衔,宽约三尺余,长且二百跬。独有一野人往返快捷无比。溪口市集亦颇值得驻足。市中大宅多废,偶尔能听到廊庑中传出诵读之声,久听不知所谓何书。难道说的就是流传千年的《兔园册》?
在这片山水间游走,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与古人对话。每一步都踏出了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捕捉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邓牧笔下的雪窦山,不仅有着迷人的风景,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