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立若忘归,欲言还又讷。
时危恐戄多,国破繁华歇。
黄叶辱吴山,绿芜欺魏阙。
两峰流水声,偷哭汉宫月。

赏析

《郊行即事四首其三》是宋代学者郑思肖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郊野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局不稳、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诗歌原文

痴立若忘归,欲言还又讷。
时危恐戄多,国破繁华歇。
黄叶辱吴山,绿芜欺魏阙。
两峰流水声,偷哭汉宫月。

诗句解析

  1. 痴立若忘归: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春日郊外独自站立,恍若与世隔绝,忘记了回家的路,流露出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情感。这里的“痴”字用来形容诗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忘归”则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2. 时危恐戄多: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不稳定的担忧和恐惧,用“恐戄”表达了一种忧虑的心情,而“多”则强调了这种忧虑的程度,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关切。

  3. 国破繁华歇:这句诗描绘了国家破败后的荒芜景象,意味着曾经的繁荣不再,国泰民安的理想已不复存在。这里用“繁华歇”形容国家的衰败,让人感到一种失落和哀愁。

  4. 黄叶辱吴山:这句诗以黄叶比喻飘零的落叶,用“辱”字来形容这些黄叶落在吴山之上,象征着国家的不幸和衰败。同时,这也暗示了岁月无情,国家的命运如同飘落的黄叶一样难以挽回。

  5. 绿芜欺魏阙:这句诗中,“绿芜”指的是荒废的土地被杂草侵占,而“欺”则表现出一种讽刺意味,暗示那些背叛国家、贪图个人利益的人正欺压着国家,使国家更加衰弱。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评。

  6. 两峰流水声:这句诗以山水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流水潺潺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流水之声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也反映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

  7. 偷哭汉宫月:这句诗以“偷哭”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用“汉宫月”象征古代的辉煌和荣耀,但如今却只能默默流泪。这里的“偷”,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力感,也透露出一种对过去辉煌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悲观。

诗词解读

郑思肖通过《郊行即事四首》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情绪。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寄托了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惋惜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理宗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郑思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同时也透露出了对国家即将面临危机的预感。这种深沉的思考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郊行即事四首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表达了他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和对时代变革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作为宋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展示了他们在面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时的复杂心理和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