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休作客,八月去乘槎。
天地凝秋日,山川照落霞。
寄声西道主,好在嗣宗家。
盛酝重阳酒,登高饮菊花。

【注释】

自江南将归先寄和甫 其一:自:从;将:将要;归:回家,这里指回故乡;先寄和甫:先给和甫写信。和甫名甫,排行第二,故称。

五湖:指太湖。古代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把天下的洪水都引到了五湖(今太湖)里去,从此五湖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避难之所”。

八月去乘槎:(八月)八月时节,乘着木筏(乘槎),向天外飞渡。(槎:木筏)。

天地:指宇宙空间。

凝秋日:秋天的阳光照射下来。

山川:指山峦、河流等自然风光。

照落霞:映照在落日余晖里的云彩。

西道主:指送行的人。

嗣宗家:指自己家族。

盛酝重阳酒:指酿制好九月九日重阳节用的美酒。

登高饮菊花:即登高赏菊,重阳节习俗之一。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秋天,诗人正从长安往南归,在太湖边告别友人和甫。当时正是八月,秋风劲吹,水波不兴。诗人想到与和甫分别后将乘木筏向天外的五湖飞渡,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抒发诗人对即将离去的朋友和甫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首联:“五湖休作客,八月去乘槎。”这两句是诗人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和甫的叮嘱,也是他对自己即将离开故乡的无奈感叹。五湖泛指太湖一带的水乡景色,也象征着他的人生舞台——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而“休作客”则暗示了他不愿做一名漂泊无定的游子,渴望拥有一份稳定而温馨的生活状态。同时,“八月去乘槎”一句也隐含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因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往往会登上高处欣赏美丽的月色,并品尝美味的月饼,以此庆祝团圆和丰收的喜悦。而诗人此时却要乘木筏前往遥远的五湖,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天地凝秋意,山川洒落霞。”这两句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其中“天地凝秋意”表现了秋天的气息弥漫整个宇宙空间,使人感受到一种肃穆、宁静而又深沉的情感氛围。而“山川洒落霞”则是通过色彩斑斓、瑰丽多姿的画面来传达出秋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洒落霞”这一意象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动感。

颈联:“寄声西道主,好在嗣宗家。”这两句是诗人表达他对即将离别的朋友和甫的祝福和期盼。其中“寄声西道主”既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保持联系的意愿,同时也暗示了他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而“好在嗣宗家”则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这里的“嗣宗”指的是诗人的家族,而“好在”则是表示对未来团聚时刻的期待和向往。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重视,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感激之情。

尾联:“盛酝重阳酒,登高饮菊花。”这两句是诗人对即将到来的重阳节的期待和憧憬。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健康之意。而“盛酝重阳酒”则寓意着诗人已经为这个特殊的节日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度佳节的美好愿望。而“登高饮菊花”则进一步强调了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登高赏菊。在这里,菊花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友情的重视和感恩之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