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山本在云海中,波涛千古相撞舂。
泥沙洗尽见山骨,岩壑所在皆玲珑。
是谁一口吸水尽,平地卓立成奇峰。
至今往往有遗迹,相传渺漭何能穷。
我乘单车来自东,佳处千数一览空。
晚登四十九盘顶,旷望巨海烟蒙蒙。
群山错立不知几,朝日照耀天霞红。
是闲瑰奇定多有,鲸波掩蔽深莫通。
我无太真燬犀法,安得一闯冯夷宫。
会闻沧海变成陆,却与雁山争长雄。
连云亭望海中诸山
雁山本在云海中,波涛千古相撞舂。
泥沙洗尽见山骨,岩壑所在皆玲珑。
是谁一口吸水尽,平地卓立成奇峰。
至今往往有遗迹,相传渺漭何能穷。
我乘单车来自东,佳处千数一览空。
晚登四十九盘顶,旷望巨海烟蒙蒙。
群山错立不知几,朝日照耀天霞红。
是闲瑰奇定多有,鲸波掩蔽深莫通。
我无太真燬犀法,安得一闯冯夷宫。
会闻沧海变成陆,却与雁山争长雄。
诗句解析
- 雁山本在云海中,波涛千古相撞舂
- “雁山”:指的是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的南澳岛,因其形似大雁而得名。
- “波涛”: 指大海的波涛。
- “千古”:表示时间久远。
- “相撞舂”: 形容波浪冲击碰撞的样子。
- 泥沙洗尽见山骨,岩壑所在皆玲珑
- “泥沙洗尽”: 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和沉积,岩石表面的泥沙被清除干净。
- “山骨”: 指岩石的坚硬部分。
- “岩壑”: 是指岩石形成的山谷。
- “玲珑”: 形容山石或岩石的精致、美丽。
- 是谁一口吸水尽,平地卓立成奇峰
- “吸水尽”: 形容海水侵蚀岩石的情景。
- “卓立”: 直立的意思。
- “奇峰”: 形容山峰奇特、壮观。
- 至今往往有遗迹,相传渺漭何能穷
- “往往有”: 表示常常、到处都有。
- “渺漭”: 形容广阔无边、模糊不清的状态。
- “无穷”: 表示没有尽头、无法穷尽。
- 我乘单车来自东,佳处千数一览空
- “单车”: 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这里可能是指骑着自行车。
- “东”: 方位词,表示东方。
- “佳处”: 美好的景色或地方。
- “一览空”: 形容视野开阔,景象尽收眼底。
- 晚登四十九盘顶,旷望巨海烟蒙蒙
- “晚登”: 傍晚时攀登。
- “四十九盘”: 指的是登山过程中的一段陡峭山路,共四十九个台阶,比喻艰难险阻。
- “旷望”: 放眼远望。
- “巨海”: 大海。
- “烟蒙蒙”: 形容烟雾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群山错立不知几,朝日照耀天霞红
- “群山”: 许多山。
- “错立”: 交错耸立。
- “霞红”: 朝霞映照下的红云。
- 是闲瑰奇定多有,鲸波掩蔽深莫通
- “闲瑰奇”: 形容自然景观的奇特美丽。
- “鲸波”: 指巨大的海浪。
- “掩蔽”: 遮盖、遮蔽。
- “深莫通”: 深深地、完全地无法通行。
- 我无太真燬犀法,安得一闯冯夷宫
- “太真”: 古代传说中的仙女名。
- “燬犀法”: 烧毁犀角的方法,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形容破坏自然景观的方式。
- “冯夷宫”: 神话中的水神宫殿,位于蓬莱岛上。
- 会闻沧海变成陆,却与雁山争长雄
- “沧海”: 指大海。
- “变成陆”: 大海变为陆地的过程。
- “争长雄”: 争夺优势、地位。
译文
我站在连云亭俯瞰着海中的诸山,那雁山就在云海之间,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和沉积,岩石表面的泥沙被清除干净,露出了石头的坚硬部分,岩石形成的山谷也都显得十分精致美丽。谁能一口吞下那么多的海水,竟然能在平地上矗立成一座奇峰呢?至今那里依然有许多遗迹,人们传说那些景象是无边无际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今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东边,看到了许多美好的景色,但都只是一览而已。我攀登到四十九盘顶,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烟雾弥漫,天空中霞光万道。群山交错耸立,我无法计数;早晨的阳光照耀下,天空呈现出一片红色。这里的自然景观真是神奇而美丽,巨大的海浪遮蔽了视线,深入海底似乎无法通行。我没有能力像古人那样烧毁珍贵的犀牛角,也无法进入神秘的水神宫殿一探究竟。听说海洋会演变成陆地,它与雁山相比谁更雄伟壮丽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广东南澳岛的自然风光,展示了海岛上的美丽山川和壮阔海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和修辞手法,如“波澜壮阔”、“群山错立”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中。同时,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