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月分僧榻,翛然与世违。
何妨随地隐,恨不载山归。
迹与风帆远,秋随春絮飞。
何当泉石畔,岁岁得相依。
【注释】
霅(zhua):水名。陇:山名。归别庵僧:指归隐于山林中的僧人。
弥月:满月。分僧榻:分别和尚的坐禅之榻。翛(xiāo)然:形容人超脱尘世,洒脱自然的样子。
何妨:有什么不好。随地隐:随时隐居于山林中。恨不:遗憾不能。载山归:载着山回家。
迹与:足迹与。风帆远:随风飘荡的帆影已远去。秋随春絮飞:秋天随着春日的轻絮而逝去。
何当:何时能。泉石畔:在泉水和石头旁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远离尘世喧嚣、寄情山水的诗作。
首联“弥月分僧榻,翛然与世违”。诗人自述因不满官场腐败,厌倦世俗纷争,于是辞官归隐,独居一寺,静心修道。“弥月”即满月,这里用来形容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选择隐逸的决心。
颔联“何妨随地隐,恨不载山归”。诗人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并不反对随时隐居,但更希望能像《庄子》中的渔父那样,带着家乡的山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这里的“随地隐”指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隐居,而“载山归”则是将家乡的山作为归途,寓意着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颈联“迹与风帆远,秋随春絮飞”。诗人通过对风帆和春絮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风帆在远处飘荡,象征着自己的足迹已经远离了尘世的繁华;而秋日的轻絮也随之飘散,暗示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尾联“何当泉石畔,岁岁得相依”。诗人最后祝愿自己在清幽的山水中找到一个安宁的地方,与亲人朋友相依为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这里的“泉石畔”指的是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色,而“岁岁得相依”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意象,如风帆、春絮、秋日等,使得整首诗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与尘世的喧嚣和纷扰进行对比,突显了自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