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从边上住,来此避兵兴。
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
蔽门麻菶菶,护壁石层层。
老妪逢人哭,吾儿在谢陵。
【注释】
- 望花山张家:望花山是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因有张家居住而得名。张家,指作者的家族或朋友。
- 元从边上住:原先在附近的地区住着。
- 来此避兵兴:来到此地躲避战乱。
- 麦麨朝充食:早晨把粗粝的食物充饥,麦麨,粗粮。
- 松明夜当灯:晚上点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当灯。
- 蔽门麻菶菶(má xù):用麻、草等编成的墙,遮蔽着门户。
- 护壁石层层:墙壁上堆砌的石头,一层又一层。
- 老妪逢人哭:年迈的老妇人遇到别人就哭。
- 吾儿在谢陵:我的儿子在谢公楼一带。
【赏析】
《望花山张家》是一首描写战争时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诗。诗人以“元从边上住,来此避兵兴”,点出自己的家世或友人家住在望花山附近,因为当地正遭战乱而被迫搬迁到这里来避难。“麦麨朝充食,松明夜当灯”两句写战时的艰难处境,连粗粝的食物也吃不上,只能点起松木做的火把当灯用,可见生活之困苦。“蔽门麻菶菶,护壁石层层”二句写房屋简陋,用茅草和树枝搭建成临时住所,墙上是用土石垒成的,既防敌寇又防野兽。“老妪逢人哭,吾儿在谢公楼。”最后写到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碰到人就说:“我的小儿子在谢公楼那里。”谢公楼,即谢公楼遗址。谢公楼位于安徽望江县城西南约一里处。据《太平寰宇记》载:“唐天宝元年,改望州为望春县,后更名望江,取望春台之义”。
这首诗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他们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