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东寺里逢陈若,双袖龙钟行带索。
问知黄公旧避逃,宝幢山下坐丛薄。
日惟一食祷先灵,不愿拾得不死药。
仰天呼号得正终,一往不复至城郭。
公初著书女立旁,公死母亡家濩落。
子为户曹取公女,欲叙因由无与语。
得来与子行林莽,月落山空识其处。
【注释】
1.黄提刑: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宝幢山寻黄提刑,意在寻找抗金英雄,抒发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2.甬东寺:在今浙江绍兴市。陈若:南宋诗人陈师道,与岳飞有交往。双袖龙钟行带索:形容其行走蹒跚,如龙钟之态。
3.避地处:躲避的地方。
4.宝幢山:位于今浙江上饶市广丰区。坐丛薄:坐在茂密的草丛中。
5.日惟一食祷先灵:每日只吃一顿饭,向祖先祈祷。
6.不死药:传说中的延年益寿药物。
7.仰天呼号得正终:仰望天空,大声呼喊,以求得正命(即长寿)。
8.一往不复至城郭:形容走得非常远,连城门也不回望。
9.公初著书女立旁:指陈师道的母亲去世后,陈师道开始写诗作文。
10.公死母亡家濩落:指陈师道因母亲去世而家道破败。
11.子为户曹取公女:陈师道的儿子为户曹官,从他那里借来女儿。
12.欲叙因由无与语:想诉说原因,却无人能够理解。
13.行林莽:在森林中行走。
【赏析】
这首诗是宋人陈师道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所作。当时,陈师道正在会稽郡做幕僚,曾随同主簿前往宝幢山访寻抗金名将岳飞。在甬东寺里遇到陈若,两人相谈甚欢。之后,陈师道又到宝幢山寻访岳飞,得知岳飞已避居此处,于是便在此地与岳飞相会。陈师道写下《宝幢山寻黄提刑震旧避处》这首诗以记之。
全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描绘了陈师道寻访岳飞的情景;中间八句为第二段,描述了陈师道与岳飞相见时的情状;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记述了陈师道与岳飞告别的情景和内心感受。
此诗以“寻”字为线索贯穿始终,首尾相应,结构严谨。前六句为第一段,起笔突兀,叙事简洁。开篇点明了寻访的对象——黄提刑,同时暗示了此行的目的,即寻觅抗金英雄岳飞。接下来,以甬东寺、陈若等人作为过渡,引出寻访的地点——宝幢山。在寻访过程中,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自己对英雄的敬慕之情以及与英雄相遇的喜悦。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进一步展开故事情节。首先,描写了与陈师道相遇时的情景。他们一边行走,一边交谈,相互倾诉着彼此的心事。接着,描述了在宝幢山下见到岳飞的情景。此时,岳飞正在茂密的草丛中休息,仿佛一位隐居的高人。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之情——希望与岳飞长谈,却未能实现。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记述了离别的情景和内心感受。在告别之际,作者回忆起这次寻访的经历,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变迁。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充分展示了陈师道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