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西京童子郎,时人已自识黄香。
还家更诵五千卷,十八重来诣太常。
《虞童子七岁能诵书部使者闻诸朝既至京师会更制不果试其归也以二小诗送之 (其二)》赏析
韩驹的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气息和教育意义的作品。它通过描述一个七岁孩童的记忆力与学识,反映了古代的教育状况和当时文人对知识的尊重。
“不作西京童子郎,时人已自识黄香。”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乡村孩子,他的智慧已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黄香,东汉时期著名的贤德之人,以其孝行著称于世。这里比喻这个小孩,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还家更诵五千卷,十八重来诣太常。”展现了孩子回家后更加勤奋地学习,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的情景。这一句中的“更”字用得极妙,表现了孩子不断努力的精神。而“重”则强调了孩子对学习的执着和尊敬。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但内涵丰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刻苦自学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一情景的描绘,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
韩驹的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教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渴望,也启发我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断追求知识的进步和深化。这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