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貌如公更古心,宦情终浅道情深。
区区饱暖何曾计,一字廉称值万金。

【注释】:

公:指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南朝齐梁时道士、炼丹术家,道教上清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南徐州录事参军、奉朝请等职。晚年隐居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著有《冥通记》、《真诰》等。《隋书·经籍志》著录《陶隐居集》10卷,已散佚。

容州,今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一带。唐时称岭南道容州,属邕州都督府管辖。

陶弘景一生崇尚道教。他不仅精于医药,而且精通方技,善辟谷导引之术。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任用小人,排斥异己。

本诗题一作《和陶潜韵》。陶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曾隐居于庐山附近,自号五柳先生。其诗多表现田园隐逸的生活情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黄酒携西子,白云问赤松”等。

【赏析】:

首联:“古貌如公更古心,宦情终浅道情深。”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与陶弘景的相似之处。陶渊明和陶弘景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道学修养,但陶渊明更加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而陶弘景则更加注重外在的形象和气质的修养。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都以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为目标,体现了道家的思想精髓。

颔联:“区区饱暖何曾计,一字廉称值万金。”

这句诗表达了陶渊明对于清廉的坚守。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受世俗的影响,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他不愿意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操守,也不愿意为了权力地位而出卖自己的良心。这种对清廉的坚守和对道德操守的坚守使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这首诗以陶渊明和陶弘景两位古代隐士的事迹为背景,通过对比两人的不同之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它赞美了陶渊明的高尚品德和深厚道学修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清廉和道德操守的坚守。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坚守内心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摇,保持自己纯洁的心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