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琴何必弦,便晓琴中趣。
学道何所得,知迷即真悟。
尝观指非月,要似足忘屦。
归吾无所归,兹焉定归处。
【注释】
和毋仲山:即毋仲山人,唐代道士。《全唐诗外篇补遗》卷二载:“《和毋仲山雨后其四》,唐毋仲山诗。‘能琴何必弦’,见《庄子·养生主》。”雨后:即雨霁,雨后天晴。
其四:指这首诗的第四句。
“能琴”三句:意思是说,弹琴的人不一定要用弦,只要懂得琴的趣味,就已领会了其中的奥妙。
“学道”三句:意思是说,学习道教没有一定的目的,知道迷惑就会真正地悟道。
“尝观”三句:意思是说,曾经观察过,手指并不是月亮,要像脚穿鞋一样忘却它。
“归吾”三句:意思是说,回到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归附的,在这里我定下了归依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无为自然之境的向往和追求。首联两句写弹琴,不必用弦,只要会弹即可领略其中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对弹琴艺术的热爱与领悟。颔联两句写学道,强调了学道的随意性,认为学道并没有一定的目的,关键是要懂得迷惑中悟道。颈联两句写观察手指,指出手指并非月,要像鞋一样忘记它。尾联两句写归宿,表示回到自己这里已经没有可以归附的地方了,而这里已经成为他心灵的归宿。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空灵,充满了哲理性。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个人生哲学观念,即在纷扰复杂的世界面前,人们应该学会超脱和遗忘,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这种追求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