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前松竹两三株,日炙风吹渐已枯。
叶落纵横人不扫,清声犹自响朝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琰所作,描绘了兰若山前松竹在日炙风吹之下逐渐枯萎,但依然能发出清亮的声响,引人深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岩前松竹两三株:这是第一句,描写了兰若山前的景色。岩石前有几株松树和竹子,它们生长在那里已经很久,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
日炙风吹渐已枯:第二句描述了这些松竹在日炙风吹下的状态。太阳的热量和风的力量使得它们开始枯萎,但并没有完全失去生机。
叶落纵横人不扫:第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这些松竹的风貌。树叶落下时四散飞扬,没有人去清扫,反而增添了一种自然之美。
清声犹自响朝晡: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松竹的赞美之情。即使它们不再年轻,但依然能够发出清新的声音,仿佛在提醒我们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
注释
- 兰若杂言:这是一首诗的题目,兰若在这里指代兰若山,杂言则表示多言或杂文。整首诗可能是在表达某种哲理或感悟。
- 岩前:在山岩之前,形容位置高远。
- 松竹:指的是松树和竹子,常用于比喻坚韧不拔的品质。
- 日炙风吹:阳光和风的炙烤,形容环境恶劣。
- 渐已枯:逐渐枯萎,暗示生命力的衰弱。
- 叶落纵横:叶子落下的样子,纵横交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 人不扫:没有人清理,强调了自然的原始美。
- 清声犹自响朝晡:声音清晰而响亮,即使在傍晚时分也是如此。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兰若山前松竹在日炙风吹下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自然美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松竹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自然的原始美,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传递出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