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迹归岩坞,僻居人到稀。
披衣眠静榻,策杖绕荆扉。
远谢名兼利,能忘是与非。
松风祛暑薄,山月照萤微。
烹茗满瓯雪,掬泉半湿衣。
穷通云意密,终与世人违。
【解析】
本诗写隐居者归隐后的心境,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组。
第一组:晦迹归岩坞,僻居人到稀。“晦迹”是说隐居者隐居山林,不再与世相往来;“岩坞”是说隐居于山间,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僻居”,指偏僻地居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到稀”意谓很少看到有人到访。
第二组:“披衣眠静榻,策杖绕荆扉。”意思是说脱下外衣,躺在静寂的竹床上休息,拄着拐杖,环绕着简陋的柴门。
第三组:“远谢名兼利,能忘是与非。”意思是说远离名利,忘却是非。
第四组:松风祛暑薄,山月照萤微。意思是说松风吹走了暑气,月光照亮了萤火虫微弱的光芒。
第五组:烹茗满瓯雪,掬泉半湿衣。意思是说烹茶时水漫过茶杯,泉水打湿了衣衫。
第六组:穷通云意密,终与世人违。意思是说无论穷困还是显达,都与世人不同。
【答案】
译文:
隐居山林,不再与世俗来往,避开尘嚣,很少看到有人来访;脱下外衣,躺在静寂的竹床上休息,拄着拐杖,环绕着简陋的柴门。远离名利,忘却是非,松风吹走了暑气,月光照亮了萤火虫微弱的光芒。烹茶时水漫过茶杯,泉水打湿了衣衫,无论穷困还是显达都与世人不同。
赏析:
首联“晦迹归岩坞,僻居人到稀”,“晦迹”“归岩坞”是说自己隐居在山林之中,与世隔绝。“僻居”“人到稀”是说偏僻地居住,不与人交往。此二句点明题旨,交代了作者隐逸的缘由。“归”字写出了诗人归隐的决心之大,也写出了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人到稀”说明他隐居的地方偏远、清幽、僻静,少有人到访,这更突出了他归隐的心境。
颔联“披衣眠静榻,策杖绕荆扉”,描写的是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披衣”是说脱下外衣,这是诗人起床准备活动时的情景。“眠”、“静”、“策杖”是写他在静谧的环境中,悠闲地做着各种活动。“荆扉”,是古代用荆条编成的篱笆做成的门,此处指简陋的柴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在的心情。
颈联“远谢名兼利,能忘是与非”,“远谢”是说远离名利。这一句中“名”“利”二字一前一后,形成对比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法,又表现出他对于名利的淡泊之心。而“能忘是与非”表明诗人对是非观念的淡漠。“是非”,即好坏、对错。这一句中的“是”与“非”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对立的关系,但是诗人却能够超然物外,置之脑后,这是何等的境界!
尾联“松风祛暑薄,山月照萤微”。诗人由静景转向动态,描写自己闲适的活动。“山月”,即明亮的月亮。“萤微”,是说萤火虫光芒很微弱。“松风”,是指松树的香气。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晚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
最后一句“烹茗满瓯雪,掬泉半湿衣”是对上文的补充。诗人煮茶的时候,发现茶水已经漫过了杯子的边缘,甚至把衣服都给弄湿了。“煮茗”是说正在煮茶。“瓯”是一种盛放茶水的器具,形状像倒扣的碗。“半湿衣”是说因为泡茶的水太多,连衣服都被弄湿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