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圆融不碍为,浮云枯木任风吹。
莫怪道人无伎俩,犹如浮木歇盲龟。
应化非真不逆心,有无俱遣道须成。
相逢便肯无空过,合浦桥边验果因。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修城东合浦桥时有感而作的,通过“浮云”和“枯木”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作者超脱物我的佛学思想。
【答案】
译文:
修城东边有个合浦桥,自性圆融不碍为,浮云枯木任风吹。莫怪道人无伎俩,犹如浮木歇盲龟。应化非真不逆心,有无俱遣道须成。相逢便肯无空过,合浦桥边验果因。
赏析:
此诗以“浮云”、“枯木”作比,表现了作者对佛家“无住为本”的哲学思想的领悟,并以此作为自己修行的座右铭。
首句“修城东合浦桥”点出了题旨——即兴之作,但与一般纪实性的诗作不同,它不是客观地叙述事实,而是主观地抒发情感。这一句中,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合浦”这一地理名词,来暗指自己的身世。因为“合浦”是南海的一个郡名,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合浦开始的。这里,诗人以海路为喻,说自己是从海外归来,现在又回到了故里,因此,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第二句“自性圆融不碍为”,承接上一句,说自己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不碍”的境界。“自性圆融”是指人的本性圆满、完美,“不碍”是指没有障碍、障碍。这两句是写诗人的心境。
第三句“浮云枯木任风吹”,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心境。这一句中,“浮云”、“枯木”都是诗人用来比喻的对象。其中,“浮云”代表虚幻,“枯木”代表衰朽。它们都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艰难险阻。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形象来说明自己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无所牵挂、无所留恋的状态。
第四句“莫怪道人无伎俩,犹如浮木歇盲龟”,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据《太平广记》卷二八七引《仙传拾遗》载:“汉明帝时……于阗王遣沙门竺法度诣阙贡献。诏使西域,至敦煌,见一龟负书,问所从来。龟曰:‘我从海西来,经已数千岁矣。’遂命随其方土而往。”意思是说龟虽然年老体衰,但仍然能够继续爬行。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来说明自己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第五句“应化非真不逆心”,承上启下,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诗人在这里指出了自己的修行之道——那就是“应化”。所谓“应化”,就是指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而“非真”,则是指这种顺应并不是真正的顺应现实,而是在顺应现实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不逆心”则是指这种顺应并不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而是在顺应内心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精神。
第六句“有无俱遣道须成”,是诗人对自己的修行方法的一种总结。“有无俱遣”是指对待世间万物都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既不留恋世间的富贵荣华,也不沉溺于世间的痛苦烦恼。“道须成”则是指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
尾联“相逢便肯无空过”和“合浦桥边验果因”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这两句中,“相逢”表示自己与天地万物的相通之处,“便肯无空过”表示自己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合浦桥边验果因”则表示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
这首诗通过对“浮云”、“枯木”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作者超脱物我的佛学思想,并通过这种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修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