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本家元宝贝,汩没缘尘生死快。
阿赖耶识藏无明,十八界缠缯网盖。
贪嗔痴,常在在,心镜空花分内外。
不知四大假成躯,妄执六尘增渴爱。
迷此心,有三界,大地茫茫谁晓解。
依师戒定学看经,闻通真空即生怪。
世间物,无不坏,唯独法身镇长在。
毛吞巨海有谁知,芥纳须弥实奇最。
本无外,亦非内,心法无形无可对。
假施七宝满三千,道眼未开心不会。
莫说知,休谈解,自骊珠,不著买。
用无尽处示众生,识不破人还□□。
听语言,为教诲,不脱声闻生进退。
刹那一念入魔群,万劫虚招无间罪。
本无传,莫求解,祇这灵光终不昧。
大无边表细无尘,圆觉一轮如意袋。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诗,主要表达了佛教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如阿赖耶识、十八界、六尘等。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 不识本家元宝贝,汩没缘尘生死快。
- “不识本家元宝贝”:指没有认识到“阿赖耶识”这个根本的宝藏。
- “汩没缘尘生死快”:意思是在世俗的纷扰中,能够快速地生老病死,这是由于迷失了本性。
- 阿赖耶识藏无明,十八界缠缯网盖。
- “阿赖耶识藏无明”:指人的内心世界是由阿赖耶识所主导,而阿赖耶识中包含了无明(无知)。
- “十八界缠缯网盖”:十八界是指人的心识被十八种烦恼所缠绕,如同网盖一般,无法解脱。
- 贪嗔痴,常在在,心镜空花分内外。
- “贪嗔痴”:指人的贪婪、愤怒、愚痴这三种负面情绪。
- “心镜空花分内外”:比喻人的心灵就像镜子一样,外面的景象(五阴)和内在的感受(五蕴)都是虚幻的,相互交织在一起。
- 不知四大假成躯,妄执六尘增渴爱。
- “四大假成躯”: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四种元素,它们构成了我们的肉身。
- “妄执六尘增渴爱”:人们往往执着于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这些分别心会导致口渴和贪爱。
- 迷此心,有三界,大地茫茫谁晓解。
- “迷此心”:指迷失自己的本心。
-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佛教中的三个层次境界。
- “大地茫茫谁晓解”:在这个宇宙中,有谁能理解这种迷失和痛苦呢?
- 依师戒定学看经,闻通真空即生怪。
- “戒定”:指修行者要遵守戒律,坚持修行。
- “闻通真空即生怪”:当听到“真空”的概念时,很多人会感到困惑或产生奇怪的想法。
- 世间物,无不坏,唯独法身镇长在。
- “法身”:指佛陀的本体,是超越一切现象的存在。
- “无不坏”: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只有法身是永恒不变的。
- 毛吞巨海有谁知,芥纳须弥实奇最。
- “毛吞巨海”: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广博。
- “芥纳须弥”:形容一个人的见识非常深刻。
- 本无外,亦非内,心法无形无可对。
- “本无外”:内心是世界的开始,也是世界的尽头。
- “亦非内”:虽然心法无形,但它无处不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 假施七宝满三千,道眼未开心不会。
- “七宝”:代表佛教中的七宝塔,象征着佛性。
- “道眼未开心不会”:如果还没有开悟,那么即使拥有了七宝也不足以证明佛性的真实。
- 莫说知,休谈解,自骊珠,不著买。
- “自骊珠”:骊珠是一种珍贵的宝石,比喻佛性是不可言喻的真理。
- “不著买”:不要试图用金钱购买它,因为它的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 用无尽处示众生,识不破人还□□。
- “用无尽处”:指佛性的无穷无尽。
- “识不破人还□□”:即使有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如果他们的思维还是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他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
- 听语言,为教诲,不脱声闻生进退。
- “听语言”:指听取佛陀的语言教诲。
- “为教诲”:这是佛陀用来教导众生的方式。
- “不脱声闻生进退”:即使我们能够听到佛陀的声音,但我们是否能够跳出轮回,达到更高的境界,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努力。
- 刹那一念入魔群,万劫虚招无间罪。
- “刹那”:指一刹那之间,意味着时间非常短暂。
- “入魔群”:指陷入了魔群的状态。
- “万劫虚招无间罪”:即使我们在一念之间犯下了错误,也要承担万劫的罪孽。
- 本无传,莫求解,祇这灵光终不昧。
- “本无传”:没有传承的指引。
- “莫求解”:不要寻求答案。
- “祇这灵光终不昧”: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光明,它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