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去金存百炼周,自从索价没人酬。
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
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
忽然风卷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诗歌的意象塑造、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矿去金存百炼周,自从索价没人酬”,这两句是说金子经过火炼后,才能显出其价值,而金子之所以值钱正是因为它的存在。作者以金子为例,说明事物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取决于人们是否认识或重视它。这是第一层次,写金子本身。
“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两句是说金子即使被世人所看重,也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它曾经与山牛一起在沩山上出现,或者因为它曾经被人使用过。作者用“腾今耀古”和“曾共沩山作牯牛”两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金子的价值并不因人们的使用而增加。
“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这两句是说金子无论怎样变化(身若浮云,心若风),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并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它自身决定的。这里作者运用了“身若浮云,心若风”,即外物的变化无常、不可捉摸,来反衬金子的内在价值。
“忽然风卷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这两句是说金子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内在的价值却丝毫未减。然而,金子最终会随着风卷起云层消失不见,那么谁能了解金子的真谛呢?作者以“风卷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来说明金子的价值最终无法被人们所理解。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金子人格化,使其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意志,进一步突出了金子的内在价值,表达了作者对金子价值的赞美之情。
【答案】
示例:
示众法语 其一
矿去金存百炼周,自从索价没人酬。
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
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
忽然风卷云无迹,谁人解识主人公。
译文:
金子经过无数次加工,最后才显现出其价值,但一旦被发现,却没有人来付出代价。
金子本身并没有因为与山牛一同出现在沩山而变得有价值,也没有因为曾被人们使用过而变得更有价值。
金子无论怎样变化(身若浮云,心若风),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并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它自身决定的。
金子虽然经历无数风雨,但它最终仍被风卷走,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中,谁能了解金子的真谛?
赏析:
此诗借喻金子的不屈不挠和坚贞不屈的精神,赞颂其高贵的品格。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金子的高贵品格。
1.比喻。《示众法语》一诗开篇便用“矿去金存百炼周,自从索价没人酬”一句,将金子比作经过多次炼制的美玉,形象地描绘出金子经受磨难后愈发显得珍贵的过程。
2.拟人。诗中将金子赋予人的感情和意志,使之具有了人类的特质。例如,诗人写道:“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这里的“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都是将金子人格化的修辞手法,使得金子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和意志一样,可以随风飘荡,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状态,从而表现出金子的高贵品格。
3.夸张。诗中大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腾今耀古非声色”,“曾共沩山作牯牛”,通过夸大的手法表现金子的尊贵和永恒。
4.反复。诗中多处运用了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中的“若”字和“不定”二字的反复运用,强调了金子的特性;同时,“身若浮云”和“心若风”以及“居常不定在虚空”的排比句式也使诗意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