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他丰厚,连声道好。
因此贫穷,日夕烦恼。
雪上加霜,苦寒难保。
耳里忽闻,普庵得道。
捻土为香,直须亲到。
行来不觉,钟声浩浩。
自心火急,无人通报。
行童不管,维那高傲。
息心定意,低声苦告。
不久之间,果见一老。
一条拄杖,披一布袄。
竖个指头,教我速道。
鼻孔辽天,眼睛潦倒。
更不说钱,也不爱宝。
不得妄想,不得作造。
但识得心,无法不到。
汝本是佛,不须别讨。
离诸名相,法身自保。
生灭本无,诸佛假号。
世出世相,全无可道。
真实一心,不空灵宝。
十方诸佛,都有里许。
一切幻缘,此心无主。
幻化须尽,心等太虚。
识得此心,如琉璃珠。
随色影现,无着无去。
得意忘言,了更无语。
亦无可舍,亦无可取。
也不烧疏,也不化纸。
设斋无限,供养蛇鼠。
布施不明,却还沉坠。
这首诗的标题是《普庵家宝》,作者是一位名为普庵家的僧人。这首诗通过描述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禅宗的“不执著”思想。
诗的第一句:“赠他丰厚,连声道好。”描述了僧人收到丰厚的馈赠,连声表示感谢的情景。这反映了禅宗中的“无相”思想,即不应执着于外在的物质和形式,而应注重内心的体验和领悟。
第二句:“因此贫穷,日夕烦恼。”则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无我”思想,即不应执着于个人的自我,而应超越自我,达到无我和大我的境界。
第三句:“雪上加霜,苦寒难保。”则是对禅宗中苦难与困境的描述,指出在修行的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但这正是修行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过程。
第四句:“耳里忽闻,普庵得道。”描绘了僧人在听到普庵大师得到佛道的消息后的反应,表现出他对佛法的渴望和追求。
第五至七句:“捻土为香,直须亲到。行来不觉,钟声浩浩。自心火急,无人通报。行童不管,维那高傲。”则描述了僧人亲自去拜见普庵大师的场景,以及他在路上遇到的各种情况,如被行童无视、受到维那的高傲态度等,这些都反映了禅师的孤独和艰辛。
第八至十句:“不久之间,果见一老。一条拄杖,披一布袄。竖个指头,教我速道。鼻孔辽天,眼睛潦倒。更不说钱,也不爱宝。不得妄想,不得作造。但识得心,无法不到。”描绘了禅师见到普庵大师后的情景,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禅师告诉普庵大师,他已经到了悟道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和欲望。
第十一至十二句:“汝本是佛,不须别讨。离诸名相,法身自保。生灭本无,诸佛假号。世出世相,全无可道。真实一心,不空灵宝。十方诸佛,都有里许。一切幻缘,此心无主。幻化须尽,心等太虚。识得此心,如琉璃珠。随色影现,无着无去。得意忘言,了更无语。亦无可舍,亦无可取。也不烧疏,也不化纸。设斋无限,供养蛇鼠。布施不明,却还沉坠。”这是禅师告诉普庵大师,他已经达到了佛的境界,不需要再去寻找什么,他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和世间的一切现象,达到了真正的自在和解脱。
这首诗以禅宗的思想为主线,通过对禅师生活的描述,传达了禅宗的“不执著”、“无相”、“无我”、“超然”等核心理念。同时,通过对禅师与普庵大师的对话,展现了禅宗师徒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反映了禅宗的禅法和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