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
能转语成经,本心非榜样。
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
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
梦里推木轮,信施谁酬偿。
不出牛马羊,入他阑圈养。
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
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
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
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
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
只么转心经,个中谁拟向。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主要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者的心路历程。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
译文:摆脱所有外在的名声和形象,实际见到的是如来佛的真身。
注释:这里的”诸名色相”指的是世俗的名利、地位等表象,而”如来藏”则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指佛陀的本源或本性。能转语成经,本心非榜样。
译文:能够将言语转化为经典,但本心并不以任何榜样为准则。
注释:这里的意思是,佛教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和学习,将内心的语言转化为智慧和真理,而不是仅仅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观念。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
译文:如果说有(事物的存在),那就是不存在;如果说没有(事物的存在),那也没有任何技巧或手段。
注释:这里强调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
译文:如果不了解佛法,就会在语言上形成种种妄想。
注释:这里的”自转经”是指根据佛教经典的教诲进行自我反思和修行,而”依语成妄想”则是指在没有深入理解佛法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语言的影响,产生误解和错误的观念。梦里推木轮,信施谁酬偿。
译文:在梦中推着木轮行走,相信善行会得到回报。
注释:这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即善行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行会导致不好的结果。不出牛马羊,入他阑圈养。
译文:不离开牛圈羊栏,却进入他人的庭院中被饲养。
注释:这比喻了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处境和角色,有些人可能受到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
译文:一篇文章只有四字,就能足以让人失去一切。
注释:这句话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文章的力量,即使是简短的文字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
译文:觉悟的人能够领悟到真理的本质,而迷失的人却被沉重的锁链束缚。
注释:这里比喻了人们的不同觉悟层次,觉悟的人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限制,看到事物的真相;而迷失的人则被世俗的欲望和观念所困扰,无法摆脱束缚。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
译文:佛教教导我们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空无的,这与最高的智慧和境界相契合。
注释:这里强调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译文:天上的大鼓敲打着经文,向世人忏悔自己的过错和罪行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这里用天鼓敲击经文的形象来比喻佛教的教化作用,通过宣讲佛法来引导众生悔过自新。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
译文:有与无、空与不空都是相对的,但它们都是真实的、不虚假的。
注释: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佛教的空性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常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
译文:圆满地信仰六种神通,不需要雕刻出天龙佛像。
注释:这里的”圆信六神通”指的是修行者应该具备六种神通,即眼观、耳听、鼻嗅、舌尝、身触、意识六种能力。而”不刻天龙像”则是指不要为了崇拜神灵而制作佛像,而是要通过修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只么转心经,个中谁拟向。
译文:只是转动心经,谁能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呢?
注释:这句话鼓励人们深入思考和实践佛教教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表达。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修行方法。它鼓励人们放下执着、追求真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教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