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无易事,了道亦非难。
各自要努力,如人担上山。
累劫负偿命,此生莫等闲。
遇时若不顺,展转落雠关。
佛与人方便,度人及登山。
布身而填险,为众代艰难。
荷担如来者,莫道不当番。
汝逆和尚顺,明朝报愈艰。
汝见有福者,拥从物如山。
在处皆如是,因修得世间。
若争人我相,不如快下山。
若酬自己债,岂用学烧丹。
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
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译文】
出家没有容易的事,了悟佛法也并非难事。各自要努力修行,如同人挑着担子上山。历尽劫运背负的重负,此生不可等闲视之。遇到不顺的时候,就会辗转落入仇人的圈套。佛与人方便施舍,度化众生及自己也要攀登险峰。布施自身填塞道路,为大众代行艰难。承受如来重担者,不必说不经历一番磨难。你逆和尚顺,明天报效越艰难。你看到有福的人,拥簇跟随犹如山峦。处处都是如此,因修炼而得到世间。若争论人我相争,不如快下山去。若偿还自身债业,岂用学烧丹炼形。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注释】
偈颂三十首 其三十:
出家无易事,了道亦非难。各自要努力,如人担上山。累劫负偿命,此生莫等闲。
遇时若不顺,展转落雠关。佛与人方便,度人及登山。布身而填险,为众代艰难。
荷担如来者,莫道不当番。汝逆和尚顺,明朝报愈艰。汝见有福者,拥从物如山。
在处皆如是,因修得世间。若争人我相,不如快下山。若酬自己债,岂用学烧丹。
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偈颂是佛教徒吟诵的韵文,通常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佛教思想、教义或某种特定主题。偈颂往往通过押韵和对仗等形式来增强其节奏感和美感。
- “出家无易事,了道亦非难。”
- 这句话强调了出家(即修行)的道路并不轻松,但达到觉悟(即悟道)的境界也并不困难。出家的不易在于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悟道则更侧重于内心的修为和智慧的提升。
- “各自要努力,如人挑着担子上山。”
- 这里比喻出家人各自需要努力修行,就像一个人挑着重担(喻指出家后的责任和负担)上山一样。这强调了出家后面临的挑战和责任,以及每个人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必要性。
- “累劫负偿命,此生莫等闲。”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宿命观,认为人们出生时已经承受了许多前世积累下来的因果(负偿命),因此这一生不应轻易放弃或怠慢。这是一种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观点。
- “若酬自己债,岂用学烧丹。”
- 这里意味着如果能够偿还(了悟)自己内心的债务(烦恼、贪欲等),就不需要像学习炼丹(求仙问道)那样追求外在的虚幻成就。这里的“债”指的是内心的烦恼和欲望,而“烧丹”则是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旨在追求长生不老。
- “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心态,认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事物(包括其他出家人或障碍)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或困扰。因为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是无常的,不会真正地影响到修行者的内心和境界。
- “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 这句话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后,所有的经历和体验都已经回归到了内心(如大雄山般坚固),不再被外界所动摇。这里的“大雄山”象征着内心的坚强和稳定。
- “汝逆和尚顺,明朝报愈艰。”
- 这句话是对修行者的一种鼓励,意思是虽然目前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逆),但只要坚持修行(和尚顺),将来会变得更加坚强和成功(明报愈艰)。这是对修行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一种赞美。
- “汝见有福者,拥从物如山。”
- 这句话强调了修行者应该具备的福气和能力。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福气时(有福者),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周围的人(拥从物如山)。这里的“拥从”指的是围绕或追随,而“物如山”则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环境对他态度的改变。
- “在处皆如是,因修得世间。”
-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处(在处),修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得世间)。这里的“世间”不仅指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世界和修行者的精神成就。
- “若争人我相,不如快下山。”
- 这句话劝告修行者不要过于执着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争人我相)。与其在争斗中消耗精力,不如快速地离开这样的环境(下山)。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 “若酬自己债,岂用学烧丹。”
- 同样地,这句话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修炼或成就(学烧丹),而应专注于偿还内心的欲望和烦恼(酬自己的债)。这是因为外在的成功和修炼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或快乐。
- “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
-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修行者在面对各种现象和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和坚定(相逢无别有)。因为这些现象和诱惑都是无常的,不会真正地影响修行者的内心和境界。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看似美丽但实际上可能有害的事物(动不是风幡)。
- “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 这是整首偈颂的总结和升华。修行者在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后,最终能够回到内心(回到大雄山),不再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境界,也是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标。
- “汝逆和尚顺,明朝报愈艰。”
- 这句话是对修行者的另一种鼓励。它告诉人们,尽管现在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逆和尚顺),但只要坚持下去(逆和尚顺),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坚强和成功(明朝报愈艰)。这是一种对修行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 “汝见有福者,拥从物如山。”
- 这句话是对修行者的美好祝愿。它希望修行者能够拥有足够的福气和能力(有福者),这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周围的人(拥从物如山)。这里的“拥从”指的是围绕或追随,而“物如山”则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环境对其态度的改变。
- “在处皆如是,因修得世间。”
-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处(在处),修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为了获得世间的成就(得世间)。这里的“世间”不仅指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世界和修行者的精神成就。
- “若争人我相,不如快下山。”
- 这句话劝告修行者不要过于执着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争人我相)。与其在争斗中消耗精力(快下山),不如快速地离开这样的环境(下山)。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 “若酬自己债,岂用学烧丹。”
- 同样地,这句话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修炼或成就(学烧丹),而应专注于偿还内心的欲望和烦恼(酬自己的债)。这是因为外在的成功和修炼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或快乐。
- “相逢无别有,动不是风幡。”
-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修行者在面对各种现象和诱惑时要保持清醒和坚定(相逢无别有)。因为这些现象和诱惑都是无常的,不会真正地影响修行者的内心和境界。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看似美丽但实际上可能有害的事物(动不是风幡)。
- “前后都还却,独坐大雄山。”
- 这是整首偈颂的总结和升华。修行者在经历了无数的起起落落后,最终能够回到内心(回到大雄山),不再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境界,也体现了修行者对内在修养的追求和超越。
- “汝逆和尚顺,明朝报愈艰。”
- 这句话是对修行者的另一番鼓励。它告诉人们,尽管现在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逆和尚顺),但只要坚持下去(逆和尚顺),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加坚强和成功(明朝报愈艰)。这是一种对修行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
- “汝见有福者,拥从物如山。”
- 这句话是对修行者的美好祝愿。它希望修行者能够拥有足够的福气和能力(有福者),这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会自然而然地吸引周围的人(拥从物如山)。这里的“拥从”指的是围绕或追随,而“物如山”则形象地描绘了周围环境对其态度的改变。
- “在处皆如是,因修得世间。”
- 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