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清净本无瑕,了了归家胜出家。
红叶舞风须早觉,莫将有限逐虚华。
【注释】
- 颂:诗篇。2.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即《颂》的第三首。3. 一身清净本无瑕:一身干净,没有瑕疵。4. 了了归家胜出家:清清楚楚地回家胜过在外面修行。5. 红叶舞风须早觉:红叶随风飘动,应当及早察觉。6. 莫将有限逐虚华:别把有限的光阴耗费在虚无飘渺的事情上。7. 虚华:指虚幻不实的事物。8.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劝诫之诗,诗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一身清净本无瑕,了了归家胜出家。
红叶舞风须早觉,莫将有限逐虚华。
【注释】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注释】 1. 正信希:正当的信仰。 2. 欲谈词丧:想谈论词就丧失了精神。 3. 高峰既远:山峰已经很高了,难以攀登。 4. 休寻访:不要再去寻求。 5. 不惜眉毛为发挥:为了发挥,不怕损害自己的形象。 【赏析】 《颂 其二》是晚唐诗人郑畋所作的一篇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危亡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命运与国家的不幸遭遇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首联
【注释】 颂: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祭奠、祝寿、庆功和哀悼等场合。 其一:第一首诗。 一轮心月耀昏衢:一轮明亮的月亮在黄昏的街巷中闪烁。 梦幻吞侵谁得知:如同梦境一般,不知不觉间被吞没。谁能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呢? 幸遇知音重为举: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懂我的人,再次得到赏识的机会。 息心回念理元辉:放下心中的杂念,重新思考并领悟到真理的光辉。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同心实步叩南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与同道之人一起,踏实地行走在南泉边的情景。"同心"暗示了志同道合的人,"实步"则意味着脚踏实地,不虚此行。"叩南泉"可能指的是在南泉边进行某种仪式或修行。 2. 云节空岩廓杳然:这句话描述了南泉周围空旷而神秘的环境
注释: 一心持守种种杂念,信心坚定地面对各种境地。这种境界中没有分心之事,因此难以达到。若能保持这种心态,就能返璞归真,避免沉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心境修炼的理解和追求。诗人认为,只有一心一意地去持有杂念,才能真正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而这种心态,则能让人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所迷惑,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诗中的“一心圆持种种心,信心诸境绝追寻”这两句
这首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颂断觜瓶,颂是赞美,断觜瓶是比喻,意味着赞美的对象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 心法无断灭,心法指的是修行的方法,断灭指的是断绝一切烦恼和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止境,只有不断的实践和超越,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境界。 踢倒一净瓶,踢倒一净瓶是指将一切烦恼和执著像瓶子一样踢倒,让内心变得纯净。 华林不奈何,华林是佛教中的色界天之一
【注释】1.重阳:指农历九月重阳节。 2.去岁逢:前一年逢。3.风流主:有文才的君子。4.谈般若:谈论般若经典。5.白法乐天真:宣扬佛法,使人们回归自然。6.今夕当良会:今晚应当是美好的聚会。7.高峰没四邻:山峰耸立在四周。8.孤筇挑日月:手持竹杖,挑起日月。9.何道不通津:如何能够通达大道?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时所作。全诗以“颂”为主,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