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无价汝当收,金玉浮财誓莫求。
戴角披毛从此入,百千万劫作驴牛。
【注释】
摩尼:梵语“摩尼”音译为“摩尼”,是古代一种宗教,以佛教为主。
库司:佛教用语,即“库司摩”。
戴角披毛:形容牛马等牲畜。
百千万劫:极言时间之长久。
作驴牛:指被奴役的奴隶。这里暗指受剥削压迫的人民。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佛家语来讥讽社会上那些不劳而食、不劳而得的人们,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懑之情。全诗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思。
摩尼无价汝当收,金玉浮财誓莫求。
戴角披毛从此入,百千万劫作驴牛。
【注释】
摩尼:梵语“摩尼”音译为“摩尼”,是古代一种宗教,以佛教为主。
库司:佛教用语,即“库司摩”。
戴角披毛:形容牛马等牲畜。
百千万劫:极言时间之长久。
作驴牛:指被奴役的奴隶。这里暗指受剥削压迫的人民。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佛家语来讥讽社会上那些不劳而食、不劳而得的人们,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愤懑之情。全诗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思。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诗句释义】 灵源车辙显来由,一粒穿时快疾收。 莫待庐陵高索价,临机下口卒难酬。 【译文】 灵源的车轨清晰可见它来的原因,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时候会快速生长并结出果实。 不要等到庐陵的高价出售种子,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想要买回去已经很难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种子在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迅速生长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时机把握的深刻认识。诗中“一粒穿时快疾收”形象地展现了种子生长的速度之快
注释: 行住坐卧三十二颂 其三十 园头 千百年前老古锥,锄山钁圃示箴规。 蛇儿挑起无人会,直截横抛更勿疑。 译文: 千百年前古老的农具,锄山除草展示箴规。 蛇儿挑起却没人理解,直接或横放不要怀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民劳动生活的诗,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的重视。通过“千百年前老古锥”和“锄山钁圃示箴规”两句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
轰雷吼电警昏蒙,雨歇风清似脱空。 注释: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人们被吓得昏昏沉沉,仿佛置身于一个空洞的世界。雨停后,风清气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佛教众生弘大道,资家报国续宗风。 注释:佛教的教义教导众生要弘扬大道,造福家庭,报效国家,传承佛教的优良传统。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描绘了大雨过后的清新景象,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感受。同时
【注】:此诗为佛教颂文。 金刚随机无尽颂 启唱真乘 稽首一切智,圆通十方慧。 无上两足尊,法体含三世。 归命万德师,与慈启大悲。 溥度恒沙众,愿力难思□。 解空无比量,世出世间上。 了义修多罗,圆明真实相。 慧命久住持,阿僧历劫祇。 如今言下会,碎体报难齐。 我欲穷真法,法则非非法。 虽法非正固,要会无法法。 随文偈赞之,标宗立妙机。 通方闻便喜,声闻应皱眉。 红露穿碧海,是汝心非彩。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诗,描述了般若经的教义和修行者的心路历程。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 1. 金刚随机无尽颂 标经题目 2. 般若真微妙,无相为宗要。 3. 无住元为体,十方皆昭耀。 4. 研穷理趣长,堆卷积山冈。 5. 言言不及相,一口吸西江。 6. 方言称智慧,真人本无位。 7. 出入面门间,参方还了利。 8. 喻法比金刚,万邪岂可当。 9. 不坏超今古,日久共行藏。 10. 彼岸波罗蜜
【注释】 舍卫:古印度的首都;精舍:佛教徒修行和讲经的处所。常光、摩尼:都是佛教名词。常光指日光,象征佛法普照众生;摩尼指佛教中的“摩尼宝”,即佛性,象征着佛法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金刚随机无尽颂》的第一首。全诗以精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舍卫国的精舍、常光明照昼夜、波斯国王拥戴出世、摩尼宝价值无法估量等现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感悟。 首句“舍卫多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