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庭际柏,青青无变色。
不逐四时凋,权指南标格。
注释:一株庭院里的柏树,青青翠绿不随四季变化,它独立地挺立,不受四时影响。
译文:庭院里一棵青翠的柏树,四季常绿,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凋零,它的品质高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被世俗污染。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一棵青翠的柏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柏树一年四季常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它的品质高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被世俗污染。这种精神品质与诗人追求的高洁品质相似,因此诗人将柏树比作自己的理想境界。
一株庭际柏,青青无变色。
不逐四时凋,权指南标格。
注释:一株庭院里的柏树,青青翠绿不随四季变化,它独立地挺立,不受四时影响。
译文:庭院里一棵青翠的柏树,四季常绿,不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凋零,它的品质高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被世俗污染。
赏析:诗中通过描绘一棵青翠的柏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柏树一年四季常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它的品质高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被世俗污染。这种精神品质与诗人追求的高洁品质相似,因此诗人将柏树比作自己的理想境界。
【注释】: 1. 信士画真请赞:是一首佛教诗。信士指信奉佛法的修行人,画真请赞,是请人给画一张佛像供自己礼拜。 2. 非迷非悟,谁强名模:意谓不迷惑、不觉悟,谁能用名字和形象来描绘呢!“迷”即迷惑,“悟”(悟道)指觉悟。“谁强”是说没有人能够勉强。 3. 无相三昧(mèi),不受涂糊:意谓达到“无相三昧”,就能超脱尘世一切烦恼,不再为世俗所染。“涂糊”,喻指世俗之尘。 4. 越色超声无个事
诗句释义与赏析 普因乾坤非外物,周闻法界祇圆音。 - 解释:宇宙的本原不是外在之物,佛法的世界只有圆满的声音。 含灵入我身毛孔,非相非名何处寻。 - 解释:灵魂和生命之气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每个毛孔中,它们既非具体物质也无固定名称,难以寻觅。 宝陀触目无人见,妙体端严不坏金。 - 解释:佛塔(宝陀)在视线中是看不到的,它的美丽与庄严如同不朽的黄金。 如钟含响随缘应,见我方知识自心。
这首诗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禅宗僧人,通过对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等大虚空一体,雾露云霞表衣。眼观不见,耳听不知。惺惺不昧,了了何亏。自解拈花知起处,冷笑达磨更西归。用晦隐显无劳失,亘古亘今也大奇。的逐句解读,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感悟。 1. “易尽世间颜色,普庵顶相奚为。”这句话表达了禅宗对世间一切事物的看法。禅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幻的
【解析】 1. 颂古九十八首:唐代诗人王维所撰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九十八首。 2. 婆子台山:位于今四川乐山市,是大佛寺所在地。台山,即峨眉山。 3. 识得台山婆子了:指识破了婆子和尚的伎俩。“婆子”是佛教语,意同“老僧”。 4. 赵州消息:指赵州从谂禅师。赵州和尚在灵石县(今山西灵丘县)说法,见人便问:“什么人?”答者皆说“苍生”,他马上说:“苍生无口。”又问:“什么也看不见?”答者都说“盲汉”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火灾非常紧急,需要人们迅速扑灭,可是人们却浑然不觉,没有一个人去注意。 骑个金毛驴在物外漫游,南泉寺的泉水滴滴答答,流淌着深深的情意。 注释: 颂古九十八首 其九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全唐诗》的第八十一卷。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赵州火势如猛虎,急须贤守善为谋。 大众浑无半眼觑,骑个金毛出物优。 南泉滴滴深无尽,时听禅僧报四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的原文是: 信士画真请赞 其四 法空为座,金刚为体。板如痴脱空无底。 信心无二,吞山纳水。 注解: - 信士:虔诚的信徒。 - 画真请赞:指佛教中的一种仪式,通过画画来表达对佛陀的敬仰与赞美。 - 法空为座:指佛法的空性是修行的根本。 - 金刚为体:指佛法的力量如同金刚般坚固不可摧毁。 - 板如痴脱空无底:形容修行者的心灵如同一块坚如磐石的木板,超越了一切烦恼和欲望,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形似人、性真无相的冰和水为描写对象,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形貌、情态,从而表达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无相光中弄影人”:描绘了一种神奇的景象。在无相光中,有一个像人一样的影子在玩弄着它。这里的“光”指的是一种无形的、无法捉摸的光,这种光能够穿透一切物质,使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影子就像是一个真实的人,与本体相对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注释】 苍天:指天地万物。悟无生法:领悟到没有生灭变化的道理。 谈不说禅:谈论佛法时,不涉及禅理。 开两片皮:比喻说话、写文章时只注重形式技巧而忽略内容实质。 括地该天:包罗万象的天地。如何是佛:怎样才是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诗人以苍天为喻,批评那些只会空谈佛法而不注重实际修行的人,他们既不会谈论佛教,也不愿意去实践佛教。同时指出了那些只知玩弄文词技巧,而不懂得佛法本质的人
注释:这是第三句,意思是说这个佛身是没有变化、没有坏掉的,鼻孔里可以藏下整个宇宙。这里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人认为,真正的佛法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完好无损的。同时,诗人也认为佛法超越了物质世界,可以在人的鼻孔里藏下整个宇宙。这种理解体现了佛教的空性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解析: 1. 诗句分析: - "立亡坐脱不为奇":描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即在生死面前不动心,不执着。 - "石霜迁化少人知":表达了对某种事物或境界的深刻理解。 - "九峰师子连天吼":形容声音如狮子般威武,震撼人心。 - "刹那惊杀野狐狸":描绘了一瞬间的强烈声响,足以让野性动物感到恐惧。 2. 关键词注释: - 颂古九十八首:古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集。 - 其九十:指的是诗集中第90首诗
【解析】 题干要求对“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六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一诗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注释和题目要求等作答。此题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因此答题时既要指出该诗句在思想内容和情感上的特点,又要指出该诗句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具体来看,这首诗的首句是全篇的总括,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二
金刚随机无尽颂其五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注释: - 威仪寂静:形容人的举止端庄,不露声色。 - 伯雪徒击目:伯雪是佛教中的“空”字,徒击目表示佛家弟子对佛的虔诚敬仰之情。 - 失钱遭罪辱:失去钱财后遭受了屈辱和痛苦。 - 安心毕竟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来自于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即一切皆空。 - 一念无延促:一个念头的产生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念头的产生,即心念之间的连续性。 赏析:
【译文】 不要认为有四种威仪,行住坐卧都要懂得。 念念之间都相互应和,珍重并妥善地运用时机。 注释: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四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莫认四威仪,行住坐卧知。 念念皆相应,珍重任时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威仪”的诗。在佛教中,“威仪”是指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这首诗通过强调修行者的修行行为与内心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
【注释】 ①金刚:指《金刚经》。 ②随机:随意。无尽颂:无限颂扬。 ③威仪:庄重的仪表。 ④第二十九:即第九十八首。 ⑤任风:任凭风力。吹,吹动。 ⑥明月:比喻清雅、高洁的品德。 ⑦此意:指这首诗中表达的意思。 ⑧谁知:知者是谁? ⑨寒鸿:孤雁,这里借代自己的孤独。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己孤傲不群、清高自许的诗。 “千古任风吹,明月最相宜。”意思是说,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永远坚持自己的信念
【注释】 金刚:梵文“般若波罗密多”的音译。随机无尽颂:指佛经中的《金刚经》。一合相理分第三十:指《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三十,是第三品的简称。世界元无实,空劫那安石:意谓世间万物,本无真实之存在;而佛教所指的空劫,也是指世间的生灭、变化,如同石头在水火中被炼化一样,最终化为乌有。空由迷妄生,大智安无识:意为世间万物都是因迷惑而产生,只有具有大智慧才能看清这一切。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金刚般若颂》。以下是诗句、译文和赏析: ```markdown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因缘本自虚,六道浑如醉。 一翳满空花,便落思量句。 ``` 注释 1. 因缘本自虚:因缘,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本自虚,即本来空虚。 2. 六道浑如醉:六道,佛教中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和饿鬼道等六种不同的生命状态。浑如醉,形容六道众生如同沉醉于梦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