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
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
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释】:

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

霶沱:即“沱”,地名,在今四川资中县东,是长江支流沱江的上游,因有沱水而得名。

数日:指经过多天。

不落别处:指雨下得很多、很猛烈。

元来:原来。

弥勒:佛教传说人物,姓杨名婆罗门,意译为“无量光”。

溪涧岂能鱼得住:指山溪涧水怎能让鱼儿住呢?溪涧,指山间的小河或沟。

终归大海作波涛:指雨水终究要流入大海。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雨的诗,全篇以喻说的方式写雨势之猛大,用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被雨淋湿,最后都化成波浪滔滔而去的寓言,说明雨势之大。

首句“数日霶沱大雨,元来不落别处”,是写诗人对这次大雨的印象。霶沱,地名。霶沱大雨,指滂沱大雨。元来,原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经过多天的滂沱大雨,原来是没有落到别的地方的。诗人把雨比作霶沱,是夸张的写法。

第二句“滴穿释迦鼻孔”,“浸烂弥勒眼睛”,是写雨点打在佛像上的情景。释迦(Sàkyamuni),佛教创始人,姓悉达多,名乔达摩·悉达多。弥勒(Mìlēi),佛教传说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姓杨,名婆罗门。这两句是说,雨点打在释迦牟尼佛的鼻孔里,打在弥勒佛的眼睛上。这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雨势的猛烈。

第三句“溪涧岂能鱼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溪涧”是小河流经的地方,“鱼住”是鱼在水里安居的意思。这句是说,即使有溪涧,也难留住鱼。因为大雨将至,溪涧的水将被雨水冲走,而鱼也会随着溪水的流动而游走。这是比喻写法,把溪涧比作小河,把鱼比作鱼在水中安居的样子,把溪涧比作溪水冲刷的地方。

第四句“终归大海作波涛”,是说,即使有溪涧,也难留住鱼。因为大雨将至,溪涧的水将被雨水冲走,而鱼也会随着溪水的流动而游走。这是比喻写法,把溪涧比作小河,把鱼比作鱼在水中安居的样子,把溪涧比作溪水冲刷的地方。

这首诗的后三句,都是以喻说法来写雨势之猛大。前两句是用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被雨淋湿,最后都化成波浪滔滔而去的寓言,来说明雨势之大。后两句是用溪涧和小河无法留住鱼,最终都随雨水流走,来说明雨势之猛。整首诗用喻说法写雨势之猛大,既符合诗体的特点,又富有生动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