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拂子,非有名,非无名,七费前前本混成。
非有相,非无相,渊而无下高无上。
若论阴阳未兆时,卷舒俱在光明藏。
【译文】
大洪拂子,没有名字,也没有名字,是七元前前本混成。
没有形状,也没有形状,深邃而不在低处也不在高处。
如果论说阴阳未兆时,卷舒都在光明中隐藏。
【注释】
偈:佛教语,指佛经、颂诗等。
拂子:即“佛珠”。
非有名:即“无有名”。
非无名:即“无无名”。
七费:梵文“samādhi”意译为“禅那”,即禅定。
混成:佛教用语,指原始的、最初的真实存在状态。
相:这里指具体的形状。
渊:深,深远。
下高上:形容深邃,不显其高低之分。
若论:如果论说。
未兆时:尚未显露出来的时候。
藏:蕴藏、隐藏。
光明:佛教用语,指清净、明净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之作,通过咏叹拂子来表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诗人以拂子为喻,通过对拂子的描述,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诗的开头两句,“大洪拂子,非有名,非无名,七费前前本混成。”意为大洪拂子,没有名字,也没有名字,它是由七元前前本混成的。这里的“大洪拂子”指的是佛珠,它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工具,用来念诵经文或进行禅定。而“非有名,非无名”,则是指佛珠既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超越了一切形相的真实存在。
接下来的两句,“非有相,非无相,渊而无下高无上。”意为佛珠既没有具体的形状,也没有抽象的概念,它深邃而无形,既不在低处也不在高处。这里的“非有相”,指的是佛珠既没有具体的形状,也没有抽象的概念,它是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存在。而“渊而无下高无上”则进一步强调了佛珠的深远和神秘,它既没有具体的形状,也没有抽象的概念,是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存在。
最后两句,“若论阴阳未兆时,卷舒皆在光明藏。”意为如果论说阴阳未兆时,卷舒都在光明中隐藏。这里的“若论阴阳未兆时”指的是在讨论阴阳问题时,需要考虑到阴阳尚未显现出来的时候。而“卷舒皆在光明藏”则是指在光明中卷舒都有存在的空间,无论是卷曲还是展开,都存在于光明之中。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理解,即无论是何种事物,都存在于光明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拂子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通过对拂子的描述,将禅宗的思想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禅宗的思想魅力。同时,诗人通过咏叹拂子,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他深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