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
魔佛齐平,孰为非道。
又须知生死非涅槃,涅槃非生死。
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
法法显然,尘尘自离。
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
若也转得,枯木枝头,别迎春色。
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
从教月色和云白,管取春来草又青。

【注释】:

  1. 偈二十四首(一作《颂》):即《四十二章》或《四教颂》。偈为佛教中说唱经文的一种,由韵语组成。“二十四首”,指此诗共有四十二句。
  2. 其十七:是第四十二首偈的序号。
  3. 生死即涅槃:佛教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
  4. 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这是说,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进入涅槃的境界。
  5. 魔佛齐平:指佛教中的魔和佛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6. 孰为非道:哪个是真正的佛法。
  7. 又须知:又应该明白。
  8. 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这两句说明,只有认识到生死和涅槃的真实意义,才能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9. 法法显然:一切法都很明显。
  10. 尘尘自离:一切尘埃都自然而然地离开了。
  11. 到者里:这里指的是修行的人。
  12. 更须有转身一路:还必须有转变自己的一条道路。
  13. 若也转得:如果能够转变。
  14. 枯木枝头:枯萎的树木上。
  15. 别迎春色:迎接春天的美好景色。
  16. 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比喻修行到了极点,能打破生死轮回的痛苦。
  17. 从教月色和云白:任凭月亮的光辉和白云的洁白。
  18. 管取春来草又青:不管春天到来后,草木如何生长,都能恢复生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哲理诗。作者通过对人生、生死、涅槃等问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诗中既有对生死、涅槃的论述,也有对修行、转变的倡导,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
    诗的第一句“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佛教中,生死和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生死是指人世间的一切苦恼,涅槃是超脱生死的境界。而涅槃也是生死,所以生死与涅槃是一体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非常重要。
    第二句“全迷即全悟,全死即全生”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当一个人对生死、涅槃有了彻悟的认识时,他就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进入涅槃的境界。这是对禅宗“见性成佛”的深刻诠释。
    第三句“魔佛齐平,孰为非道”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佛教认为,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无论是魔还是佛,都是佛法的载体。因此,我们应该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存在,不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第四句“又须知生死非涅槃,涅槃非生死”进一步阐述了上述观点。我们知道,生死和涅槃是同一境界的不同名,但它们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因此,我们应该明白,生死不是涅槃,涅槃也不是生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佛教的核心思想。
    第五句“无生死而不显涅槃,无涅槃而不度生死”再次强调了上述观点。只有真正明了生死和涅槃的意义,才能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这也是修行者需要追求的目标。
    第六句“法法显然,尘尘自离”进一步解释了上述观点。一切法都很明显,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可以超越。这是修行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七句“到者里,更须有转身一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修行者不仅要明白道理,更要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解脱和超越。这是对修行者的具体要求。
    第八句“若也转得,枯木枝头,别迎春色”进一步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景象。修行者如果能够转变自己,就能像枯木一样坚韧不拔,迎接春天的美好景象。这是对修行者的鼓励和期待。
    第九句“踢倒铁围山,踏翻生死海”是一个比喻,形容修行者要破除生死轮回的痛苦。这是对修行者的赞美和赞扬。
    第十句“从教月色和云白,管取春来草又青”则是一个祝愿,希望修行者能够获得永恒的幸福和安宁。这是对修行者的祝福和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