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去世,二千馀年,到此尊慈,恰五十代。
渠以壁上安灯盏,雨前置酒台。
闷来打三碗,何处得愁来。
颂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佛法兴衰可见也。
【注释】
赞大慧和尚:赞颂大慧和尚。尊慈:对高僧的敬称。雨前:指在下雨之前。闷来打三碗,何处得愁来:闷来的时候喝了三碗酒,哪里有忧愁啊。颂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堕地狱:颂扬那些修行的人不入涅槃(佛教语,指死后进入极乐世界),那些犯了戒律的和尚不会下地狱。佛法兴衰可见也:佛法的兴衰可见于这些和尚身上。
【赏析】
本诗是诗人对一位高僧(可能是大慧和尚)的颂词,通过赞美这位和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象和心态。
首句“世尊去世”,点明主题。世尊,即佛祖释迦牟尼。他逝世以后,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今天还有人信奉和礼拜。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佛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次句“到此尊慈,恰五十代”。这里的“尊慈”是对大慧和尚的敬称。诗人感慨于佛教在中国流传了这么久、这么多代,而大慧和尚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句“渠以壁上安灯盏,雨前置酒台”。这里描绘了大慧和尚修行的场景。他经常在寺院墙壁上挂起灯火,用来照明和照亮佛像。而在下雨之前,他还会在寺庙里准备酒水招待信众。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大慧和尚严谨、虔诚的修行态度。
第四句“闷来打三碗,何处得愁来”。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在大慧和尚身边感受到的心灵愉悦与宁静。当诗人感到心烦意乱时,就会去喝酒解愁,但在这里,他并没有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快乐。相反,他感到更加郁闷和迷茫。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暗示了佛教教义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完全实现。
最后两句“颂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佛法兴衰可见也”。这是一首颂诗,旨在赞美那些修行的人能够保持心境的纯洁和安宁,不受世俗诱惑的影响。同时也警示那些违反戒律的和尚们,他们可能会陷入苦难之中。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