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侯白,李侯黑。
硬如绵,软如铁。
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
注释:张侯是白眉僧,李侯是黑眉僧。
他们的头发硬如绵,软如铁。
在路旁偶然相遇两位僧人,临济大师不是拈花微笑的禅宗祖师。
赏析:这首诗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两位僧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其中“硬如绵,软如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们头发的特点。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这句话,暗示了这两位僧人的身份和特点。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禅宗祖师的赞美之情。
张侯白,李侯黑。
硬如绵,软如铁。
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
注释:张侯是白眉僧,李侯是黑眉僧。
他们的头发硬如绵,软如铁。
在路旁偶然相遇两位僧人,临济大师不是拈花微笑的禅宗祖师。
赏析:这首诗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两位僧人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其中“硬如绵,软如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们头发的特点。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蓦路相逢两会家,临济未是白拈贼”这句话,暗示了这两位僧人的身份和特点。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蕴含了对佛教禅宗祖师的赞美之情。
在宋代释道昌的《颂古五十七首 其五》中,“一按牛吃草,一与贼过梯。早知灯是火,饭热也多时。”这几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观察和对生活智慧的领悟。下面将对每一句诗句进行逐一解读: 1. 第一句:“一按牛吃草”:这里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场景,即一头牛在吃草。这个行为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牛在吃草的时候,通常会选择最嫩的地方,而不会去啃掉较老的部分。这个现象启示我们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
诗句原文: 未离闽底已还家,才跨飞鸢又眼花。 堪笑曾郎更心毒,乌藤轻放老玄沙。 注释: - 未离闽底已还家:意指诗人尚未离开福建的家乡就已回到家中。这里描绘了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才跨飞鸢又眼花:飞鸢即风筝,古人常以之作为游戏之具。这里的“眼花”意味着看到风筝时感到眼花缭乱,可能是因为风筝在高空中快速移动或变化形状所致。 - 堪笑曾郎更心毒
《颂古十三首 其十三》原文: 黄龙一唾绝迟疑,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呆郎犹向火边栖。 译文: 黄龙吐出一口唾沫,让犹豫的人瞬间决断,嘲笑旁观之人的愚蠢,真是可喜可悲。美女仙子已经飞升到了天界,而我还在尘世间追逐名利,实在是可悲可笑。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行为。诗中“黄龙一唾”象征着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击
这首诗的译文是:白云高耸入云,实在是稀罕而奇特的事情。 嘴里能吃饭,却很少有知道它的人。 诸禅老,不要迟疑,一餐饱食自然能忘掉了百餐的饥饿。 注释和赏析如下: 1. 白云举古,直是希奇。 注释: 白云高耸入云,真是稀奇罕见。 赏析: 诗人以白云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叹之情。在古代文学中,白云往往被赋予了超然物外、高洁脱俗的品格,因此诗人用“希奇”来形容白云,既表现了其罕见性
【注释】 年穷:指岁月流逝。王老:指年迈的君王、老者。夜烧钱:夜晚烧纸钱。下水船:渡船,指过江渡口。懵(méng)底:茫然无知之意。谩:空,徒然。推迁:推移,迁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借咏叹年老的君王夜烧纸钱的情景来讽喻当政者荒淫无度和不顾国家大事。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将昏君比作年老的君王,用“夜烧钱”暗指其荒淫无度。诗中还用“下水船”比喻其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而不顾国事
【注释】: 1、“动弦”两句:指弹奏的琴声,触动了别的乐章。 2、“不肯子”三句:指不愿让这新芽抽发(比喻新生力量),只愿意将它们收拢。 3、“来年”二句:指明年又有新的嫩枝生长出来,仍然会惹得风儿吹不断那春风。 【赏析】: 本诗以物喻人,借咏春草表达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首句起势不凡。“动弦别曲”,写琴师在弹奏时有意避开自己的主旋律,而弹奏一些别调,其意在于“动弦”,即引起别人注意
【注释】 颂古十七首 其十一:颂,本义为赞颂、歌颂,此处用作诗题。颂,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赞美功德等。此诗是一篇颂诗,用以歌颂祖父的丰功伟绩。 祖父田园俱属我:祖父的田园都是我的,即祖父留给我的。 连枝带叶和根拔:比喻祖父留下的财富和事业都归子孙们继承。 意气豪:意气风发,志向远大,豪迈。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祖父的颂扬之作。诗中表达了对祖父丰功伟绩的赞美之情。
【注释】 颂古:指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黑漆竹篦:比喻用铁棒或棍棒打人的棍子;非触背:比喻用暴力打击别人。大地山河:代指国家,指国破家亡;俱粉碎:全部被毁坏。咬人师子(tiger):猛兽,这里比喻凶恶的人;反身:回过头来;莫学韩獹(yuān)犹逐块:不要像韩獹那样,追逐残砖碎瓦,自取灭亡。 【赏析】 此诗是韩愈《石鼓歌》之第十二首。诗中对唐宣宗时宦官、藩镇跋扈专权,以及安禄山
注释:大藏教文为切脚,钵啰娘义最深幽。 孔门弟子无人识,碧眼胡僧暗点头。 译文:大藏教的经文是最简洁、直接的,而“钵啰娘”的意义是最深奥、难以理解的。虽然孔门弟子们无法理解它,但碧眼胡僧却能从中看出其中的深意,并对此表示认同。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大藏教文和“钵啰娘”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知识深度的追求和对浅显表面的不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如“碧眼胡僧”代表了外来的、非传统的知识和文化
【注释】 颂古:指咏诵古代贤人的典故。 十七首:本诗是其中第四首,共七绝,每首都有七句。 红轮:指太阳。 沉西去:太阳落山。 未委:没有委派。 魂灵:指神魂或精神。 孝子:旧时称父母在世时孝顺的儿子。 槃山: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中的“不周山”,这里比喻高大的山。 遮藏:遮蔽。 与人天为轨则:成为人与天的法则。轨,准则、法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前两句写日落西山,太阳将要下山
【注释】 偈颂三十二首 其十五:这是第三十二首偈颂。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偶句来说明佛理、教义或宣扬佛法。“无边不动虚空体”是偈颂的头一句;“不拒阴阳去复来”是第二句;“谁道一双穷相手”是第三句;“未尝容易舞三台”是第四句。末二句点明题旨,表明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文诗。诗人以佛家的语言赞颂佛性,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楚
诗句释义: 1. "有一语,没人知":这里的“一语”可能指的是一个词或句子,它非常独特,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或表达。这可以象征着某种深奥或难以言喻的思想、情感或真理。 2. "最亲切,又希奇":这里表达了一种矛盾的情感——既觉得这个词语或句子非常接近和亲切(可能是因为它触及了某个强烈的感受或体验),但又感到它的新奇和不同寻常。这种双重感觉可能是因为这个词或句子具有独特的性质或意义
偈颂三十二首 其十三 今天腊月十五,摩罗鼓响三通。 不是诸人不来,山僧不付不分。 麻三斤,柏树子。 德山歌,道吾舞。 此道今人弃如土。 阿呵呵,较些子,发机须是千钧弩。 注释: 1. 偈颂:一种佛教的诗歌形式。三十二首:这是一首三十二句的诗。偈(jie)颂是佛教徒唱诵时用的韵文。三十二首表示这首诗有三十个四字句。 2. 今朝:今天。 3.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4. 五:指农历的第五个月。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 字面意思是说在数字“一”和“九”相遇时,它们并不直接接触或碰撞,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里比喻为两个人或事物在相遇时不会发生冲突或争执,因为双方都有足够的空间或理解。 2. 面面各相看,人人自知有。 - 这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对方的面孔,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句话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意识。 3. 你若野犴鸣,我便狮子吼。 -
诗句: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译文:摩尼珠,人们并不认识它,但在佛的心中却已经将它收入囊中。 注释: 1. 摩尼珠:佛教中的一颗象征性的宝石,常用于修行和冥想。 2. 如来藏:佛性或本源的概念,指一切众生皆有的成佛潜能。 3. 亲收得:在佛的智慧之中得到了认可和接纳。 4. 见者易:对于凡人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一颗摩尼珠的奥义相对容易。 5. 用则难:一旦将这摩尼珠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今朝四月一,春去无踪迹。 - 注释:今天四月一日,春天已经消失,找不到它的踪迹。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和春天逝去的无奈。"今朝四月一"指的是今天恰好是四月一日,而"春去无踪迹"则表示春天虽然来临,但却迅速消失,不留痕迹。 2. 衲僧拄杖子,依旧光黑漆。 - 注释:和尚拿着一根光黑漆的棍子。 - 赏析:这里的“衲僧”是对和尚的一种尊称,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