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不动虚空体,不拒阴阳去复来。
谁道一双穷相手,未尝容易舞三台。
【注释】
偈颂三十二首 其十五:这是第三十二首偈颂。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偶句来说明佛理、教义或宣扬佛法。“无边不动虚空体”是偈颂的头一句;“不拒阴阳去复来”是第二句;“谁道一双穷相手”是第三句;“未尝容易舞三台”是第四句。末二句点明题旨,表明了作者对世事的看法。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文诗。诗人以佛家的语言赞颂佛性,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全诗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富有哲理。
第一句“无边不动虚空体”,意为佛性无边无际,永恒不变,它像宇宙间最广阔的空间一样包容万物,无所挂碍。“虚空”在这里指佛性,即空性。这四字是对佛性的抽象概括,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佛性就是宇宙间的真理,它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被任何事物所动摇。佛性既是如此伟大和神圣,同时又是那么平等和平凡,与一切众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真正领悟佛性,就必须超越世俗的束缚,抛开一切杂念和执着,才能达到一种清净无为的境界。
第二句“不拒阴阳去复来”,意为佛性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日夜更替,它都是永恒不变的。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佛性的无限性和普遍性。佛性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属于整个宇宙的;它不是某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而是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里形成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得失成败,而应该关注更加深远的真理和本质。只有当我们能够洞察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时,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佛性。
第三句“谁道一双穷相手”,意为那些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人们,他们总是在追求着某种特定的事物或观念,却往往忽视了更深刻的东西。这里的“一双穷相手”指的是人们的双眼和心灵,它们常常被眼前的物欲和名利所蒙蔽,无法看到更真实、更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乱。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物质世界的束缚时,才能更加接近佛性的本质。
第四句“未尝容易舞三台”,意为我们不应该轻易地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而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这里的“三台”是指佛教中的三种境界,即声闻、辟支佛和菩萨。声闻是指已经证得了初果阿罗汉的人;辟支佛是指已经经历了中道修行的人;菩萨是指已经证得了大圆满境界的人。虽然这三个境界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而设立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达到佛陀所说的“无上正等觉”。
这首诗通过对佛性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认同。诗人认为,要想真正领悟佛性,就必须超越世俗的束缚,抛开一切杂念和执着。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人们,不要被他们的无知和偏见所误导。最后,诗人鼓励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达到佛陀所说的“无上正等觉”的境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