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江风故不平,道边草木亦成声。
岂无老子知津意,尚有秦人逐客情。
荒县已传三鼓下,并船犹见一灯明。
此生已悟身如寄,始送鸿归又燕迎。
《泊通明堰》是一首宋代诗人释宝昙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诗句: 一夜江风故不平,道边草木亦成声。
译文: 一夜之间江风很不平,路旁的草木也发出声音。
赏析: 首句“一夜江风故不平”,直接描写了夜晚江上的风势之猛,以及由此引起的江面不平。这里的“不平”不仅指的是江水波动,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第二句“道边草木亦成声”,则进一步扩展了前一句的情感,草木在夜风中摇曳生姿,仿佛也在为这不平的江面而歌唱。这种生动的画面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入胜。
诗句: 岂无老子知津意,尚有秦人逐客情。
译文: 难道没有老子知道渡口的意义,还有秦人驱逐客人的情感。
赏析: 第三句“岂无老子知津意”,通过对比来强化情感。在这里,老子代表着智慧和从容,而秦人的逐客情则表达了一种被迫离乡背井的无奈。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丰富,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第四句“尚有秦人逐客情”,则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强调了即使在被驱逐的情况下,仍然有人保持着自己的情感和信念。这种情感的力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
诗句: 荒县已传三鼓下,并船犹见一灯明。
译文: 荒凉的县城已经传来三更天的消息,同时看到并排的船上仍有一盏灯光明亮。
赏析: 第五句“荒县已传三鼓下”,用“荒县”形容县城的荒凉,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三更天的到来意味着夜深人静,人们开始休息或准备入睡。而“并船犹见一灯明”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孤独的画面,只有一盏灯在闪烁,象征着希望和坚持。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沉,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坚守。
《泊通明堰》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的思考。他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