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轻裘快马归,遥怜暮雨湿公衣。
岘山十里城南路,灯火家家望翠微。
【注释】
岘山:《左传》中“楚人伐宋,围匡。司马子洲(即司马相如)曰:‘古者荆舒作难,其君亡命焉。今楚国图其地,而欲存之,是速荆人之仇也。’”此指襄阳。
轻裘快马:指游侠好义的豪士,这里借以形容诗人自己。
公衣:指晋代名将桓温在岘山上立碑,文云:“昔年行役过此,慕望山川之秀美,遂与玄都结为神仙之交。”此处泛指桓温的事迹。
翠微:青翠的山色,这里借指家乡。
【译文】
看不到游侠好客的人归来,遥怜暮雨淋湿了桓温的衣服。
岘山十里城南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望着青山绿水。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岘山的诗。《晋书•地理志》:“襄阳郡,故襄王食邑,在汉江南。”《元丰九域志》说:“在襄阳县南十五里。”《一统志》:“在襄阳县南十五里。”
第一句“不见轻裘快马归”,写诗人远眺襄阳城郊,不见当年游侠好客的人归来。游侠好客之人,往往不拘小节,他们骑着快马,身着轻裘,来去自如,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这一句,既写出了游侠好客之人的形象特点,又暗含着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
第二句“遥怜暮雨湿公衣”,写诗人遥想当年桓温在岘山立碑的事。桓温曾于暮雨中游览岘山,看到此地风景秀丽,便和隐居在此的道士王修结为神仙之交。后来他北伐中原,兵败于此,感慨万千,写下了《临海王碑记》,文中有“余既爱兹土之美,又感斯人之言”等语。这句诗中的“公衣”,就是桓温在《临海王碑记》中所说的“遗我章服”。这里的“雨”字,既是实写天气,又是虚写心情。它写出了诗人对于桓温当年所建立功业的无限钦敬之情。
第三句“岘山十里城南路”,承上而来,写襄阳城南的景色。诗人站在城南路上,放眼四望,但见一片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远处。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襄阳城南面的山水风光,又写出了诗人对襄阳城的深厚感情。
最后一句“灯火家家望翠微”,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翠微”,是指襄阳城外的山。诗人眺望襄阳城外,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都亮起了灯火,都在望着那片青翠的山色。这一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表现出襄阳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美好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