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吹雪渡清明,天亦那知倦客情。
一院春寒无看处,黄鹂欲诉不成声。
【注释】
寒食:清明前后一、二日。寒食风俗,禁火冷食。
梨花吹雪渡清明:梨花如雪,飘洒如雪。梨花似雪,春寒料峭,更添凄凉。
天亦那知倦客情:天也理解不了我这个厌倦旅途的游子的心情。
黄鹂欲诉不成声:黄鹂在树上啼叫得声音凄切,可又无法表达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赏析】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寒食为题,借写梨花之落寞、黄鹂之凄厉,来表现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首句“梨花吹雪渡清明”,点明了时间,清明时节正是梨花盛开的时候,梨花飘飞如雪花般美丽。然而此刻的梨花却似乎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疲惫,仿佛在感叹春天的短暂。这里的“吹雪”二字用得极好,把梨花的飘零与春寒相连结,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飘雪的世界之中。
次句“天亦那知倦客情”则是对前面景象的进一步描写。诗人站在梨花盛开的地方,看着天空中飘舞的雪花,心中不禁感慨万端。他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厌倦了仕途的人,在这个春天里独自度过,不禁觉得孤单而又无奈。这里用了一个“亦”字,既表示了肯定的语气,又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
第三句“一院春寒无看处”,是对上两句的具体描绘。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整个院子里都是一片寂静。诗人没有找到可以欣赏梨花的地方,只能呆呆地看着这满院的凋零。这句诗通过对梨花飘零的景象进行具体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一句“黄鹂欲诉不成声”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之情。黄鹂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心事。然而,它的声音却在这片寂静的环境中变得微弱而无力。这里的“欲诉”一词用得很有意境,把黄鹂的哀怨和无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使整首诗的氛围变得更加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