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人善知识,亮公把手不同归。
知君家住西江上,休听滩声说是非。
【注释】
八十四人:指八十四颗人头。
善知识:佛教语,谓有德行者。
亮公:即赵匡胤的谥号“英武明圣孝德皇帝”,宋太祖。
把手不同归:手执佛珠,意指念经。
知君家住西江上:知道你家在西江边。西江,指赣江。
休听滩声说是非:不要听那些水声传来的是非谣言。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八十四人善知识,亮公把手不同归。
知君家住西江上,休听滩声说是非。
【注释】
八十四人:指八十四颗人头。
善知识:佛教语,谓有德行者。
亮公:即赵匡胤的谥号“英武明圣孝德皇帝”,宋太祖。
把手不同归:手执佛珠,意指念经。
知君家住西江上:知道你家在西江边。西江,指赣江。
休听滩声说是非:不要听那些水声传来的是非谣言。
【赏析】
本诗为送别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1. 慵衲:懒散的衲僧。衲,即袈裟;僧人常穿之服装。 2. 寒涕垂颐懒不收:形容人懒得伸手去擦眼泪,连垂在嘴边的下巴上的鼻涕都懒得去擦。 3. 肯将佛法挂心头: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去念诵、领悟佛法。 4. 针筒线袋也拈却:形容人懒得去缝补衣服。 5. 古毳从教烂坏休:形容衣物因年久失修而破旧。 【赏析】 《慵衲》是一首描写和尚懒散的诗歌,通过描述和尚懒得动手做事,连穿衣
【注释】: 石镜: 镜子, 这里代指山石。 坚顽岂是铸成底,雨洗风磨只自如:坚硬的石头哪里是人工能铸成的?只有经受风吹雨打才能保持它的本色。 勿谓全然不照烛,山精破胆已无馀:不要以为它完全不发光,因为山中妖怪已经吓破了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一块未经打磨的山石,表现了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全诗语言简练、形象鲜明、富有哲理。
《玉侍者出世鹿苑》是宋代诗僧释心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行海无风戒月孤:描述了海面上没有风浪,月亮独自高悬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2. 新开鹿苑旧规模:提到了新建的鹿苑,与旧有的格局相呼应,可能意味着新的开始或传承。 3. 一千七百传灯上:提到一千七百盏灯,可能象征着佛教中的智慧或教诲,照亮了修行的道路。 4. 样子分明见也无
南叟 住在何方号阿谁,默然不答笑熙怡。 知君不是北来者,下载清风合自知。 注释: - 居住在南方或其他地方,号为“阿谁”; - 默默无言,不回答但面带微笑; - 知道这位朋友并非北方之人; - 如同清风一样,自然地被理解。 译文: - 居住在南方或其他地方,号为“阿谁”; - 沉默不语,不回答却面露喜悦; - 知道你并非来自北方; - 就像清风一般,自然地被了解。 赏析: -
以下是对《无诤》的解析: 1. 诗句释义: - 拈花微笑争端起:释迦牟尼佛在一次集会中,用一朵鲜花示意弟子们领悟佛法,当弟子们争抢这朵花时,佛陀便含笑不语。这里的“争端起”意味着由于对佛法理解的不同,产生了争议和纠纷。 - 面壁安心闹铺开:佛陀面对墙壁,让弟子们围绕自己讨论佛法,表面上看似安静,实则内心纷扰不断。 - 数到老卢明上座:数着号子,直到“老卢明上座”的那一刻,所有的嘈杂声戛然而止
注释:昨夜我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梦到家乡的山河。大海又怎么会妨碍我的往来呢?有人问我在大唐天子国中的情况,我说我看见了历史的记载和人间的现实。 赏析:此诗为作者送别日本合上人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以梦境为载体,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通过对比海天一色的壮阔背景,抒发了对友人不畏艰难险阻,毅然踏上求法取经之路的赞美和敬意。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