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髅沥尽眼头宽,炯炯圆明一颗寒。
莫怪年来昏怛甚,钟声却被鼓声瞒。
【注释】
见性堂:即见性堂诗。
髑髅:指死人的头骨。沥尽:干涸,枯竭。眼头:眼睛。
炯炯圆明一颗寒:眼珠子明亮而圆润,犹如寒星。
莫怪:不要责怪,不要抱怨。昏怛:昏庸、糊涂。
钟声:寺庙中敲钟的声音。鼓声:寺庙中敲鼓的声音。瞒:欺骗。
赏析:
《见性堂诗》作于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杭州后,诗人在残破的寺院中看到一具骷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世事沧桑变迁的感慨。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髑髅沥尽眼头宽,炯炯圆明一颗寒。
莫怪年来昏怛甚,钟声却被鼓声瞒。
【注释】
见性堂:即见性堂诗。
髑髅:指死人的头骨。沥尽:干涸,枯竭。眼头:眼睛。
炯炯圆明一颗寒:眼珠子明亮而圆润,犹如寒星。
莫怪:不要责怪,不要抱怨。昏怛:昏庸、糊涂。
钟声:寺庙中敲钟的声音。鼓声:寺庙中敲鼓的声音。瞒:欺骗。
赏析:
《见性堂诗》作于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杭州后,诗人在残破的寺院中看到一具骷髅,触景生情,抒发了对世事沧桑变迁的感慨。全诗语言平易通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1. 甜瓜:指瓜果类植物的果实。 2. 浑崙次第佥:浑崙,指瓜果的种子;次第,依次;佥,同“前”,这里表示次序。 3. 把将来语太无厌:把将来的话说得太多而没有满足。 4. 而今一片落谁手:如今,所有的瓜都落到了谁的手里? 5. 管取甜时彻蒂甜:管取,一定;彻,完全;蒂,瓜的底部;甜时,成熟的时候;彻蒂甜,完全甜透。 赏析: 这首诗以“甜瓜”为主题,描绘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水茶磨 机轮瞥转已多时,苦涩分明只自知。 辘辘放身随浪辊,傍观赢得眼如眉。 注释: 1. 水茶磨:水车磨。水车磨是古代的一种机械,利用水力驱动磨具研磨谷物或药材等,制作面食、米食等。这首诗可能是描述水车磨的运作过程。 2. 机轮瞥转:机轮转动的速度很快,一眼看去就转了几圈。 3. 苦涩分明:谷物经过研磨后,其味道和质地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苦涩。 4. 只自知:自己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
【诗句释义】: 1. 明鉴先生:比喻能洞察事物真相的人。 2. 支干:这里指的是树枝。 3. 念二金钉子:指树的枝干上挂着的两个铁环,形状像钉子,用以固定树枝。 4. 变态无穷无尽时:指树木生长形态千变万化,没有尽头。 5. 尽大地:整个大地。 6. 都钉定:所有人都被固定住了。 7. 知后更谁知:知道之后又有谁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和理解的困惑或无奈。 【译文】:
【注释】 少室山:在洛阳市西北,是五岳之一。少室门庭:指少室山的门户。“少室”二字,意即“门庭冷落”。冷似冰:极言少室山之高峻寒冷。师: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立于”。一沉吟:一沉吟就是思考,表示深思。齐腰三尺深:齐腰深即指水深到腰部。 译文: 少室山的门户冷落如同冰雪一般,可师曾在这里沉思良久。夜幕降临,各自感受到寒冷,不要等到水深到了腰部才醒悟。赏析
这首诗的注释是: “菩提桥”:即石桥,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 石头一路平如掌:石头平坦得像手掌一样。 步步风波险处行:每一步都踩在波涛上行走。 渡马渡驴都莫问:不要过河。 等闲夺得祖师名: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祖师的名声。 赏析: 这首诗以石头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石桥的图画,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理解。 首句“石头一路平如掌”,形象地描绘了石头平坦如掌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注释: - 一苇亭:指诗人自己的名字或别号。 - 长江:指长江水。 - 一苇浪花:指江上波浪上的浪花。 - 合国咸知:全国的人都知道,这里指全国的文人雅士。不再来:再也没有了。表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之情。 - 千古:千年,代指过去。 - 凭栏:靠在栏杆上。 - 惆怅:伤感、忧郁。 - 岂知:哪里知道,哪里能想到。 - 脚下滑如苔:脚底滑得像长满了苔藓一样。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