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不破五,岁不满百。
窄处放教宽,宽处捻教窄。
如冲天之俊鹞,如当路之白额。
敢有近傍者么,骼。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二十六
月不破五,岁不满百。
月圆如镜(月亮圆满),年满(岁月流逝)不足一百。
窄处放教宽,宽处捻教窄。
在狭窄处要放宽,在宽敞处要收紧。
如冲天之俊鹞(鹰),如当路之白额。
如同天空翱翔的雄鹰,如同马路中央的白毛狗头。
敢有近傍者么?
谁敢靠近呢?
月不破五,岁不满百。
窄处放教宽,宽处捻教窄。
如冲天之俊鹞,如当路之白额。
敢有近傍者么,骼。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二十六
月不破五,岁不满百。
月圆如镜(月亮圆满),年满(岁月流逝)不足一百。
窄处放教宽,宽处捻教窄。
在狭窄处要放宽,在宽敞处要收紧。
如冲天之俊鹞(鹰),如当路之白额。
如同天空翱翔的雄鹰,如同马路中央的白毛狗头。
敢有近傍者么?
谁敢靠近呢?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九年面壁,有理难伸。 三日耳聋,无辞可措。 堪悲堪笑,自昔自今。 尽道以心传心,一向将错就错。 年代深远,疑案难稽。 既然呷汁罪同,合与一状领过。 注释: 1. 九年面壁:指修行九年后,面对墙壁打坐,象征着静心修炼的过程。 2. 有理难伸:意味着虽然心中有理,但往往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证明。 3. 三日耳聋
至人无己,言犹在耳。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一占帝与九龄梦,三听山呼万岁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达到高深境界的人物,他超脱世俗,言语仍在耳边回响。他以万物为根本,天地相互依存。他曾经占卜帝王和名臣的梦境,也聆听过山间欢呼万岁的声音。 诗中“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两句,强调宇宙间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这种观念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律和缘起论,即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首诗的翻译是:“在喧哗的环境中保持静默,在寂静中享受喧嚣。侧耳聆听却听不到声音,举步行走也无法达到。没有误解和追寻,就像乌鸦发出的声音,就像喜鹊发出的鸣叫。” 注释: 1. 闹中静悄悄,静中闹浩浩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是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安静,另一方面是在寂静中享受热闹。 2. 侧耳听不闻,举步行不到 - 这句话描述了一种无法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完全理解或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九十日安居,二千年圣制。 - 九十日: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期,即九十天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戒律的修行时间。 - 二千年:指佛教中的一种传统,强调佛教的历史传承和智慧。 2. 念念三世十方,步步十方三世。 - 念念:时时刻刻,不断思念。 - 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 十方:佛教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北、下南十个方向。 3.
注释: 六月时节在火旁边坐着,有眼睛却看不到,有耳朵却听不到。 铁蛇钻不进,铁牛冲不破。 赏析: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首句“六月火边坐”,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炎炎烈日下坚守岗位的场景。这里的“火边”既指太阳,也暗喻炎热的环境。 次句“有眼无耳”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专注和坚定,他虽然看到了周围的一切,但却选择视而不见
诗句解释: 1. 散夏馀五日,那事稳也未。 - 散夏: 指夏天即将过去,开始进入秋天。 - 余五日: 还有五天时间,这里指的是从现在起的五天后。 - 那事稳也未: 什么事情是稳定的?可能意味着某种事情尚未确定或者不稳定。 2. 争似长汀子,低头打觉睡。 - 长汀子: 可能是一个比喻或代称,表示一种状态或身份。 - 低头打觉睡: 形容一个人非常疲惫,甚至到了需要打瞌睡的状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