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六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注释:在吃食物的时候,也是在遵循佛法的。在遵循佛法的时候,也是在吃食物的。佛法和食物是并行的,都是平等普照一切人的。
赏析:这首诗主要强调了佛法与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修行还是在享受美食时,都应该遵循佛法的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佛教的一种生活哲学,即通过遵守佛法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六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
法食双运,平等普熏。
注释:在吃食物的时候,也是在遵循佛法的。在遵循佛法的时候,也是在吃食物的。佛法和食物是并行的,都是平等普照一切人的。
赏析:这首诗主要强调了佛法与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在修行还是在享受美食时,都应该遵循佛法的原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佛教的一种生活哲学,即通过遵守佛法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密密绵绵细著工:形容花朵或植物生长得非常繁茂,细节精致。 从来此室不通风:指这间屋子空气不流通,没有阳光照射进来。 庭前三尺齐腰雪:形容院子里的花木高大,枝叶茂盛,积雪厚达三尺,如同披戴了雪白的衣裳。 身在霭然和气中:形容人在如此美好的环境中感到身心舒畅,仿佛置身于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庭院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注释】山前田地:指田中庄稼。灵苗:指庄稼。主:主宰。喜见:很高兴见到。灵苗战晚风:指庄稼在晚风中挺拔茁壮。将谓年年求岁稔:认为每年祈求丰收。由来岁岁愿年丰:历来每年都希望能丰收。 【赏析】这首诗是写农事的。开头两句,写田野上庄稼长势良好的景象,“谁为主”是说田野上的庄稼长得茂盛,是它们主宰着这片土地。接着两句,写农民看到这些庄稼,心里非常高兴。他们盼望多年之后,能有个好收成。最后两句
注释: 四月十五,云龙风虎。 这一天是四月十五日,云彩像龙,风像虎一样。 扫荡欃枪,肃清寰宇。 扫除了欃枪般的彗星,使天地变得清明。 五月十五,松峦竹坞。 到了五月十五日,松树成林,竹林幽深。 明月作龛,白云闭户。 月光照在地上,如同月亮做的小屋子;白云飘在空中,如同关闭的门户。 即今六月十五,毒蛇横古路。 现在是六月十五日,毒蛇横行在古老的道路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现象
【注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七:偈,梵语“偈”的音译,是佛教徒念诵时的韵文体诗。 1、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 2、敲落珊瑚枝:珊瑚树枝被风吹折了。 3、白玉鞭头:珊瑚树枝的顶端,像白玉一样晶莹剔透。 4、直下垂:像玉鞭一样的枝干,笔直地垂下来。 5、香林家:指佛寺。 6、水晶宫殿草离离:佛寺里的草长得茂盛繁密,像水晶宫一样晶莹剔透。 7、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景象,风吹过的瞬间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偈颂,通过描述佛陀在深山中修炼六载的场景,表达了修行者在静修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 我佛入深山,六载冷相守 - 我佛: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 - 入深山:进入深远的山林中修行。 - 六载:六年的时间。 - 冷相守:形容环境艰苦、条件艰苦。 第二句 中夜一举头,南辰对北斗 - 中夜:半夜时分。 - 一举头:抬头看一眼。 - 南辰:指南星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八十九 直上觑,直下觑。 在佛教中,直上觑和直下觑通常指的是直接面对佛法的修行者。这种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佛法的本质,而非间接地通过文字或理论来理解。这反映了佛教强调实践、直觉和个人体验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直上觑和直下觑的形象,表达了一种直接面对真理和佛法的态度。 七佛已前,闲家泼具。 七佛是指佛教中过去佛的七个代表人物,分别是:燃灯佛、法力王佛、宝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