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五日亦五,那堪时正午。
采药药最灵,问疾疾即愈。
月五日即农历的五月一日,那堪时正午。
采药药最灵,问疾疾即愈。
注释:那堪:难以忍受或承受。正午:中午。采:采集,指采摘草药。那堪时正午:形容时间是中午,非常难以忍受。采药药最灵:采摘草药,草药最为灵验。问疾疾即愈:请医生治病,病马上就会痊愈。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农历五月一日,太阳直射,中午时分,人们很难忍受炎热。此时,如果能够采摘到一些草药,服用后可以快速治愈疾病,那么这个时期就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月五日亦五,那堪时正午。
采药药最灵,问疾疾即愈。
月五日即农历的五月一日,那堪时正午。
采药药最灵,问疾疾即愈。
注释:那堪:难以忍受或承受。正午:中午。采:采集,指采摘草药。那堪时正午:形容时间是中午,非常难以忍受。采药药最灵:采摘草药,草药最为灵验。问疾疾即愈:请医生治病,病马上就会痊愈。赏析:这首诗描述了农历五月一日,太阳直射,中午时分,人们很难忍受炎热。此时,如果能够采摘到一些草药,服用后可以快速治愈疾病,那么这个时期就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注释】 达磨:梵语Dharma,意译“道法”、“佛法”。本诗是诗人对禅宗六祖惠能的赞颂。达磨祖师,即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今广东省曲江县东南)创立了南宗禅。 跨水行人语不符,绝江足踏一茎芦。 跨过江河的行人说的话不合时宜,脚踩着一根芦苇过长江。 此时独自栖栖去,今日人将入画图。 此刻他独自离去了,而人们今天却要把他作为画作来画。 【赏析】 《达磨祖师赞》
【注释】 顶:头顶。阿弥:即阿弥陀佛。不假:不需要。缨珞:古代的装饰品,这里指花冠和璎珞等。孤然:孤独的样子。次第:依次,一一对应。无:没有。次第观之:依次观察。抱膝:双膝紧抱。安闲:悠闲自在。大自在:非常自在。 【赏析】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颂扬观音菩萨的赞歌。全诗用顶戴、肩披、抱膝、大自在四个关键词来赞美观音菩萨。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头顶着阿弥陀佛,不需要花冠的层层叠叠)。顶戴
诗句释义 1. "一叶莲舟泛渺弥":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一艘小舟在水面上漂浮,如同一片莲花。这里的“渺弥”意味着水面的广阔和平静,与莲舟形成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景象。 2. "诵观音也戴阿弥":这句诗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虔诚敬仰。在这里,“诵”可能指的是诵读经文或咒语,而“观音”是佛教中慈悲救苦、普度众生的菩萨之一。同时,“阿弥陀”是观音菩萨的另一个称呼
【注释】 小师:小和尚。正恭:是作者的法号。松源:地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为天台宗五山之一。掩室:即“掩关”,指隐居修行。师山行图:指描绘山水画,师,从师学习。请赞:求得赞赏。不肖孙:不好的后代子孙。三昧门:佛家语,指心地清净的境界。自:自己,指自己。入深村:进入深山村落。草离离:草木繁茂的样子。风前:风吹过来的时候。杨岐:古地名,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南。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布袋的外表和内在,以及布袋的行为举止。 一、注释 1. 矬:指身体矮小。 2. 肥:指肥胖。 3. 痴:形容愚蠢。 4. 肩驼背负:形容布袋的身体形态。 5. 或徐或驰:形容布袋行动时的速度和节奏。 6. 回头处:布袋在某个地方回头。 7. 微笑时:布袋笑的时候。 8. 此意明明说向谁:布袋在表达某种意思时,明确指向了某个人。 二、赏析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这是一首描述自然景象的诗,首句“高厚同源”描绘了山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次句“万殊一体”则进一步强调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些壮丽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是如何保持永恒的?诗人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正观”和“真闻”的,通过对比春雪和秋云,以及画工作汝汝即我,居士识吾吾非君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和存在的理解。 让我们来解析这首诗: 1. 水中之月,镜里之形。 - “水中之月”象征着虚无的存在,无法触及,只能通过镜子看到其倒影。 - “镜里之形”则表示通过镜子看到的物体只是它的映像,并非真实的存在。 2. 一顶春雪,半肩秋云。 - “一顶春雪”意味着短暂的存在
自在观音赞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注释: 1. 日高花影重:太阳升高,花影更加浓重。 2. 风暖鸟声碎:春风和暖,鸟叫声也变得细碎而悠扬。 3. 在在圆通门:到处都在圆通门这个地方。 4. 门门观自在:处处都可以看到自在观的修行者。 5. 宝陀峰顶较些些:宝陀峰顶相对较小,但仍然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6. 片月分辉照沧海
这首诗通过描述文殊菩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披草衣,执具书。”描绘的是文殊菩萨的形象,他身穿草衣,手中拿着佛经,象征着他的修行和智慧。 第二句:“面不洗,头不梳。”这句话是对文殊菩萨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的脸上没有清洁的痕迹,头上也没有梳理整齐的头发,这象征着他的超脱和自在。 第三句:“是文殊,非文殊。”这是对前两句的解释,他认为这个文殊菩萨并非普通的文殊菩萨
【注释】 清空片云,古潭万象。 清空:指水墨画中的空白部分。 片云:指画中的云彩。 古潭:指水墨画中的形状各异的山石、树木等,如深潭、浅潭等。万象:指各种景物和景象。 飘然何来,湛然何往。 飘然:形容云彩轻盈飘逸的样子。 湛然:形容山水景色清澈明净的样子。 识则不识,知而无知。 认识它的人不会感到陌生或不相识,但只有真正了解它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内涵。 铁壁银山,挨开者谁。 铁壁
【注释】 1. 偈(jié):梵语“伽陀”译音,即佛教韵文。偈颂,指用佛教语言写成的诗体。 2. 其一百三十九:此诗为第150首。 3. 空手把锄头:比喻自己没有学问却要去做学问工作,就像空着手拿着锄头去耕田一样。 4. 桥上过:比喻自己没有知识却要去做学问工作,就像在桥上行走一样。 5. 水牛:比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水牛一样强大有力。 6. 桥流水不流:比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桥上的水流一样
【注释】 十月十五日,败叶堆积像云朵,寒冷的风推开窗户。 东窗下,东边西边都是提携处。 参悟玄妙的人啊,须记住古人的话。 古人有话说:“百岁光阴切莫虚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翱创作的《示子侄》。 “十月十五日”点明节令,写诗人与儿子在寒风中相会。“败叶堆云”比喻秋天的落叶堆积如云,渲染出深秋的萧瑟气氛。“寒风推户”描写深秋的气候特征。“明窗下,东司头”写诗人坐在明亮的窗户下,面对东面
注释: 1. 一月相抛不出门:一个月都不出门。相抛,指分别后各行其是。 2. 几经花县几烟村:几次经过花县,几次经过烟村。花县,古县名,在今安徽宿松县西南。 3. 桑麻影里炊香早:桑树和麻树的影子里,早晨烧饭的香味很浓。 4. 松竹阴中笑语温:松树、竹子的阴影里,笑声温暖而和煦。 5. 幽磬朝离迎白日:清晨离开寺庙时,幽静的磬声迎接初升的太阳。 6. 疏钟晚泊送黄昏:傍晚时分
注释:这是一首赞美贤明的君主和辅佐他的大臣的偈颂诗。 “贤明宰辅”是赞美那些有才能、智慧和仁爱的宰相,他们能够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圣明君”则是指那些英明神武的君主,他们的智慧和才能足以治理国家,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好语山中喜得闻”是说这些美好的言语在深山之中才得以传播,使得人们得以听闻。 “愿饮淳风餐至化”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君主和臣子们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以清廉的政治风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属于佛教偈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句 注释:清净慈门,是佛教寺庙的大门,象征着佛教的纯洁和慈悲。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佛教寺庙的大门,象征着佛教的纯洁和慈悲。通过“清净”和“慈门”两词,表达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 第2句 注释:“共生如来一妙相”,这里的“如来”指的是佛陀,是佛教中的最高存在。 赏析
注释1: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一百四十三 宸奎飞下九重天,凤舞鸾翔墨色鲜。水石山云最佳处,慇勤一炷玉炉烟。 注释2:宸奎:即指帝王的御笔,此处指帝王的御诗或书法作品;九重天:指天上的宫殿;凤舞鸾翔:喻指帝王的书法飘逸如凤凰飞舞,鸾鸟飞翔。墨色鲜:指帝王的书法色彩鲜艳,富有生命力。水石山云:指自然风光,是帝王书法的最佳观赏环境。慇勤:指殷勤、热情之意。一炷香:指点燃的一支香,用于祭祀。玉炉烟